袁了凡那些事儿 第18章 改名后的苦难修行

作者:作家OuP50f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5 16:16:00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这个十九岁的年轻修行者叫德清。云谷禅师的指引,让他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就是这么个指引,造就了一个德清菩萨。

在探寻“德清”这个名字的数理奥秘时,我们不禁被其深邃的内涵所吸引。主运数理27,仿佛一幅描绘人生起伏的画卷。它暗示着一种强烈的自信,但这种自信有时过于膨胀,容易引发诽谤和失败。这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戏剧,起初凭借智慧和努力,赢得了名利和掌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矛盾逐渐暴露,最终可能导致事业半途而废。

即使德清拥有温和的性格和丰富的财富,也无法避免背后的是非纷争。更糟糕的是,其他运势的交织可能让他陷入法律纠纷、孤独和逆境之中。三才配置虽然平凡,但在先辈的庇护下,他仍有机会获得成功。

从名字来看,德清的数理似乎并不乐观。然而,当我们转向他的前运数理时,却发现了一线希望。前运数理是13,象征着年轻时的活力和智慧。他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才能,智谋出众,善于应对各种困境。在36岁之前,他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和经验,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德清生于1546年。德清七岁那年,他深爱的叔父离世,这个幼小的心灵开始思考生死轮回的奥秘。九岁时,他常随母亲到寺院礼拜佛祖,稚嫩的声音能熟练地背诵《普门品》。德清十二岁时,他辞别亲人,踏入报恩寺,跟随西林永宁和尚学习经教,同时涉猎儒学与古文诗赋。他天赋异禀,不久便能背诵《法华经》,内外黄老之学也无所不通。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年轻时确实很厉害,七岁便思考生死轮回的奥秘,九岁能背诵《普门品》,十二岁能背诵《法华经》,确实是学富五车,与名字相互印证。

当德清十九岁时,他踏上栖霞山,谒见云谷禅师,领受禅法。在翻阅《中峰广录》时,他领悟了禅中三昧,决心投身禅修。于是,他返回报恩寺,出家为僧。

自德清决意抛却红尘,遁入空门之后,他便与云谷禅师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人因缘际会,交往日密,如同溪水潺潺,自然而然汇聚成河。云谷禅师那悠远深邃的佛法智慧,如同明灯照亮了德清的修行之路,而德清那份虔诚向佛之心,也深深打动了禅师。两人彼此激荡,共同探寻佛法之真谛。

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隆庆五年,26岁的德清含着泪辞别了云谷禅师,踏上了北游的参学之路。

临行前,云谷禅师的话回荡在德清心头:“古人行脚天下,无非是为了参透生命的真谛。你要记住,此行归来,你将以何面目见父母师友?莫要让草鞋钱白白浪费。”

他先抵达北京,聆听《法华》和唯识的深奥教诲,并拜访了遍融、笑岩两位禅宗巨匠,虚心请教禅修的精髓。之后,他游历了五台山,被北台憨山的奇秀风光深深吸引,心中萌生了取此山为号的念头。不久,他返回北京西山。

万历二年,他再次离开京城,踏上了嵩山、洛阳的征途。在山西蒲州,他遇见了妙峰,两人一同登上五台山,居住在北台的龙门,专心参禅。

万历九年,也就是1581年,神宗慈圣太后派人在五台山设立“祈储道场”,并修造了舍利塔。他与妙峰共同主持无遮会,为道场祈福。第二年,他36岁,在山上讲授《华严玄谈》,吸引了近万名听众。

至此,德清的前半生轨迹,就像一部生动的剧本,将名字与命运之间那难以言说的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前半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命运似乎始终在为他铺设平坦的道路,让他在生活的舞台上游刃有余。

在他人生的下半场,一场意想不到的转折悄然降临。那一年,他正值三十八岁,决定改名为憨山德清。改名后,命运像过山车一样,让他经历了无数次的起伏。

扒拉扒拉“憨山德清”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的数理也实在奥妙。主运数理18,如同坚硬的铁石与坚定不移的意志,赋予其持有者独特的天赋与魅力。这样的人,天生便走在成功的道路上,手握权力与智慧,仿佛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他们的志向远大,无论遭遇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以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最终赢得名利双收的辉煌人生。然而,正因为他们充满自信,有时可能会显得过于刚硬和难以妥协,这或许会为他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纷争和困扰。

由于他改名时已经三十八岁,后运数理46开始逐渐显现其影响力。这是一个充满变幻莫测的命运,象征着载宝沉舟的传奇之旅。在这段旅程中,他可能会遭遇乏力、薄弱、悲衰、困难与辛苦的种种挑战。然而,正是这些磨砺与考验,让那些敢于直面困境、坚韧不拔的人,最终有机会获得梦寐以求的成功。

三才配置则揭示了憨山德清运势的另一面。尽管他有机会展翅高飞,但他顽强固执的性格却可能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这种性格可能会引发周围人的不满与争论,甚至为他招来非议与质疑。

翻开他的后半生,果然是艰难困苦扑面而来。

说来也怪,德清不在五台山改名,跑到了牢山才改名。万历十一年(也就是1583年),三十八岁的德清来到东海牢山(今山东崂山)的那罗延窟,结庐而居,开始以憨山为别号,大家就称他为憨山德清。皇太后赐给他三千金,让他建庵居住。然而,当时山东正遭遇灾荒,他毅然决定将这些钱财全部施舍给灾民。

牢山呀牢山,难道是天意要让德清在此地改名的?要不然,改名后就得去坐牢,这是什么巧合?

改名十二年后的万历二十三年(也就是1595年),神宗皇帝对皇太后为佛教事务挥金如土的行径感到愤怒。为了出一口恶气,神宗皇帝把气发到了憨山德清身上,你不是帮皇太后做法事吗,我就给你定个私自创建寺院罪。这罪名也挺搞笑的,和尚不建寺院难道建皇宫?就这样,当年三月,50岁的憨山德清被捕下狱,皇帝下令将他充军至广东雷州。

十月,秋风萧瑟。当憨山德清被捕充军的消息传遍京城的时候,整个北京城震惊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倾城而出流泪相送这位僧人。

憨山德清与侍者福善一同踏上了南行的旅程。当他们的船只在南京的江面上缓缓驶过时,憨山德清的母亲早已在江边等候。母子重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母亲的嗓音清脆悦耳,宛如江面上的微风,不带一丝忧虑的沉重。

憨山德清,尽管身上锁着沉重的镣铐,仍不禁向母亲提出了这个困扰他多时的问题:“母亲,当您听闻孩儿身陷生死之境,难道心中真的没有一丝忧虑吗?”

母亲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充满了岁月的智慧与从容:“孩子,我这把老骨头都不曾忧虑过自己的生死,又怎会为你忧虑呢?”

临别之际,母亲轻轻地握住了他的手,眼中满是深沉的爱意:“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为我担心。今日,我们便在此处做个生死之别的告别吧。”

憨山德清深受触动,他感慨万分:“倘若天下的母亲都能拥有这般豁达的见地,人又如何不能领悟生死的真谛呢?”在母亲那深邃的智慧与无私的爱意中,他仿佛找到了超越生死的力量与勇气。

在憨山德清被发配的漫长路途中,一幕幕奇异的景象不断上演。当地的官民们,无论是身份高贵的士绅,还是平凡朴实的百姓,都对他怀着深深的敬仰和钦佩。他们纷纷越过身份的鸿沟,不顾一切地前来拜访这位身陷囹圄的智者。

尽管憨山德清身上穿着罪犯的粗布衣裳,但他的气质却丝毫未受影响。他毫无畏惧地坐在众人面前,那从容不迫的神态仿佛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他的口中流淌出深邃的佛法智慧,每一个字都如同甘露般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