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慈父 第45章 算账

作者:又一重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3-29 14:55:27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玻璃?你是指之前盒子中装的那些小珠子?”

“这与做窗有何干系?”

朱由校好奇问道,与其他皇帝不同,朱由校除这个主职以外,还有个木工达人的业余爱好,甚至后期副职一度超过主职,所以他对百工类的东西,不仅不像其他人那样排斥,相反很感兴趣。

“是的,父亲您想想,这屋内若是不点蜡烛,除非屋外烈阳高悬,屋内还算亮堂,可若是屋外太阳稍被乌云遮蔽,亦或者阴天下雨,这屋内就昏暗许多了。”

朱由校不由点头,对于经常要在书房处理公务的他来说,这点他太有发言权了;

夏天倒还好点,基本很多时候都是大太阳,但如果到了冬天和阴天的时候,那最难受。

点上蜡烛,屋里烟熏气燎,开门窗透气,屋内热气又保持不住,左右为难。

“孩儿当时集合了众人,一番集思广益后,大家发现,既然屋内是否亮堂,取决于屋外的光能否更好的进入屋内,于是就有匠人提出说:古人曾言,‘葡萄美酒夜光杯’,既然水晶经过打磨抛光后,可以透光,那琉璃是否也能做到同样效果呢?”

“他说起码琉璃烧制后是稀软粘稠的半液体,也更易于加工,若是压制成片,替代窗棂纸,甚至还能用作瓦片替换部分屋顶,如此一来,不就能增加透光的效率,让屋外的光亮更容易照进来吗。”

朱慈燃把当初和工匠一起讨论的结论长话短说的提了下,当然实际讨论现场并不像他说的这样简单,他也是引导半天,费了老鼻子劲才把这帮人的思路引到这上面。

“用琉璃,替代窗棂纸?”

朱由校嘴里咀嚼着这句话,

“果真有用?”

他用狐疑的目光看着儿子,

“孩儿当时也不相信,后来就让那匠人用水晶石做了一个实验,您猜怎么着?”

朱慈燃小小的卖了个关子,

“怎么着呢?”

朱由校配合的问道,

“效果特别好!”

朱慈燃挥舞双手,表情夸张的说道,

“哦,原来如此,难怪燃儿不让为父去看,想必是希望等做好以后,再让为父去长长见识吧?”

朱由校打趣道,儿子这番小心思,让他觉得有趣。

“确实如此,只是目前进展还不太顺利。”

朱慈燃故意叹了口气说道,其实当然不是这个原因;

他当时主要是觉得自己刚穿越不久,本着小心谨慎为上的想法,就是想躲着点老爹,希望尽量少和朱由校接触;

之所以要拿筹备这件事当借口,除了真有这个想法外,更重要的目的还是因为按照以往惯例,他平时没事都是跟在老爹屁股后面转,这样找个合适借口就不会显得太过突兀。

并且,如果保持隔三差五见一次,就算过段时间朱由校发现儿子跟以前相比不一样了,也能用‘士隔三日刮目相待’之类的说法搪塞过去。

“其实还有一则,父亲还记得前些日子孩儿跟您说的赚钱一事吗?”

朱慈燃岔开话题,他不想继续纠结这个。

“难道也跟这玻璃有关?”

朱由校心中一动,开口问道。

前段时间儿子找他要钱的时候,他心疼有点不太想给,毕竟这不是几千几万,儿子开口就是三十万五十万的,这谁受得了;

但后来他还是被说服,批准这些请求,主要原因就是朱慈燃说保证这两年就有办法再赚回来。

朱由校当然忘不掉这件事,儿子当时夸下海口说:父亲您放心,钱这个东西,没了还能赚,并且机会多的是,最多三五年,今天花多少,到时就给您赚回来多少!

区区不到百万,加上干的又是赈灾济民之类的正事,再者,反正以后这位置也是要传给儿子的,所以花就花了,他当时只当儿子在安慰他说笑的,并未当真。

“是的,”

朱慈燃点点头,原本就打算找个合适的机会跟老爹汇报一下的,择日不如撞日,不如就今天。

“在孩儿解释之前,想先请父皇您想想,若是有这么一间屋子,只要屋外日光充足,屋内就亮堂无比,无需燃烛点灯;”

“这样一间屋子,您会喜欢吗?”

朱慈燃先问了老爹一个问题。

“那必然是喜欢的,若是有如此明亮的屋堂,为父批阅奏章心情都会畅快不少。”

朱由校点点头道,

“是啊,孩儿也喜欢,同样的问题,孩儿还问过娘亲,娘亲也说喜欢,父亲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天下人,或许大多都喜欢。”

朱慈燃意味深长的看着老爹,露出笑容。

“此事可不是孩儿在臆想,而是真的做过一番调查!”

“同样的问题,孩儿问过那些工匠、管事还有宫女侍卫们,他们都说,若是能将屋内做的亮堂许多,那么即使花费些银钱,也都是愿意的。”

“既然他们都愿意,那孩儿就在想,京城这么多人,应该也大都会愿意。”

朱慈燃开始给老爹画起了大饼:“一扇琉璃窗,若定价十两银,一间屋连门带窗,视大小约莫需四十至一百五十两以上不等;”

“一套宅院,怎么说也得有两三间屋子弄的亮堂些吧?”

“随便算算,这就二三百两去了,条件好些的,门院大些的,甚至需要千两都不止。”

“父亲!”

朱慈燃加重了语气,

“大明光是京城便至少有超过二三十万户人(史载天启初年京城总人口逾有百万)!”

“在孩儿看来,这二三十万户家庭,背后就是二三十万套房屋!”

朱慈燃稚嫩的声音在屋内响起,在朱由校眼前描绘出了一副美好的画卷。

“就算只有两三万户买得起,就算两万户吧,这两万户一家均算为三百两;”

“父亲您知道这得是多少银子吗?”

朱慈燃犹如恶魔一般在朱由校面前低语道,

“多少....”

朱由校被儿子的描述引导,陷入了想象,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足足六百万两白银!!”

朱慈燃故意放慢节奏,一字一顿地说道。

“六百万两!!!”

朱由校陷入震惊,瞬间呼吸急促了起来;

六百万啊!

就这么个玩意,就能卖六百万?

他记得清楚,儿子说的是整个京城,光是京城一地就有六百万两,就算折半,也有两三百万两了!

朱由校此时的状态,就像后世误入传销被深度洗脑的人一样,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自动忽略了这番描述中的许多细节错漏

他不由得呼吸急促,这钱还能这么赚的?

今天的谈话,属实刷新了朱由校对商业的认知。

他承认,虽然确实有被这番说法惊到,但好在是,和一般人不同,身为皇帝的朱由校,大场面还是见过一些的,区区六百万,也就是将近是一年赋税而已......

而已个屁啊!!!

按照户部所登记田亩,即便不算那些隐田隐户,明朝理论上各项赋税综合,换算白银也至少两千多万(注1),可实际上这两年能收上来的,换算成白银也就七八百万左右(注2)。

注1:熹宗实录第12卷,天启元年,户983万,口5165万,田地743万顷,田赋米2149万石,麦430万石.

浙江,南直隶解运北京太仓325万两白银,铜钱3100万文,糟粮400万石,北直隶和山东3府解送兵部120万两白银,另各省解送新兵军饷白银538万两.

注2:作者不是历史相关专业的,所以许多资料只能百度查,天启三年的具体赋税总额没查到,但是查到六年的是2579万石粮税(基本税) 363万两加派 148万杂项收入(商税等)。

在魏忠贤上台前,商税加盐税二者合一也收不到五万两,所以杂税不谈;而加派是辽饷,属于后面的额外摊派,不计入基本税;

而这个2579万石是理论上能收的,实际上具体税额要根据当时情况具体而论,大概换算下来明朝实际能收到总额约莫在600-1000万之间,所以就取800为约数,如有疑问的读者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