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那几个大佬 第59章 大禹篇之教化

作者:黄河三尺鲤07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8:17:20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起初,众人见此情景都惊恐万分,以为是龙出没翻船,但禹却镇定自若地对大家说:“我受天命而为王,实行德政以养育百姓,无愧于天,也无愧于民。

生,是人的本性所在;死,是人生命中注定的归宿。生死由命,全在天意,何必担忧龙的出现?”

禹这种为国为民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镇定态度,给了众随从们极大的鼓舞,大家才没有惊慌失措,而那两条大金鱼也未能翻了禹的船。

河面波涛汹涌,急流翻滚,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疾驰而去。

禹的船队顶着湍急的河水艰难前行,与河水的激烈冲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河水猛烈地冲击着船体,似乎要将一切阻挡其去路的障碍都吞噬殆尽。

然而,禹和随从们并未因此而畏惧,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

在这激流勇进的航程中,那两条金色大鱼在船侧翻滚跳跃,为禹的船队领航。

它们如同忠诚的护卫,始终守护在禹的船侧。众人看到这奇异的景象,无不惊叹不已。

而禹则胸有成竹地坐在船头,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在这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人们都感受到了禹的威严与英明。

他的镇定与勇气感染着每一个人,使得这个团队变得更加团结和坚强。

而那两条金色大鱼的陪伴,也为这次航行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最终,禹和随从们顺利渡过了湍急的河流。他们没有让河水翻船,也没有让恐惧动摇自己的决心。

当禹一行人马到达东夷族居住的地区后,他们便弃舟登陆,开始沿着陆路向前行进。

在这个过程中,禹充分利用了他的智慧和经验,向夷人中的老者询问当地的习俗,鼓励夷民勤奋耕作,并告诉他们合适的农时,如何播种五谷。

此外,禹还非常注重夷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

他教育夷人的酋长们要注重礼仪,遵守法度,不要以强凌弱,以大压小。

他希望这些夷人的氏族和部落能够和睦相处,避免相互攻杀。

为了确保这些夷人能够真正接受夏王朝的教化,禹还宣告了夏王朝的决心和力量。

他告诉他们,如果将来有任何不听从教化的人或部落,夏王朝将不得不使用武力来进行征讨。

禹的德教得到了这些夷人的感激和认可,他们表示愿意听从禹的教化,并臣服于夏王朝。

这不仅为夏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也为夷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会。通过禹的智慧和努力,夏王朝逐渐成为一个团结、和平、繁荣的帝国。

有一天,禹在车上看到前面有一群武士押着一个被反绑着双手的人在路上行走,便下车前来查看。禹抚摸着这个人的后背,忍不住哭了。

伯益问:“这个人犯了法,自然应该捆绑法办,你哭他为什么呢?”

禹说:“治理天下有德政,黎民不会无辜遭罪。天下没有公道,好人也会遭罪。

我听说一个男子不耕田种粮就会受饥饿,一个女子不采桑养蚕织丝就受寒冷,我作为帝王统治天下水土,应该调理黎民安居乐业,使他们各得其所。

今天见到这个违法遭罪的人,这是我的德行不够,是没有很好教化黎民的例证,所以感到悲伤。”

禹沉默了一会儿,内心深受震动。他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必须让百姓安居乐业,使他们各得其所。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好地教化黎民,让他们懂得守法、重德,让天下公道。

禹在心里默默地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理念。

他不能让那些遭受不幸的人继续受到伤害,也不能让那些违法犯罪的人继续逍遥法外。

在伯益的劝说下,禹又上车继续前行,走了几十里后,来到一处村落,听到一阵阵悲惨的哭泣之声。

禹又下车查看,才知道是防风氏带兵抢夺了村民们的粮食,这家农户无法生活下去,只好在路边卖孩子,禹的内心更是痛苦不堪。

他无法想象这个世界还有如此悲惨的事情发生。他感到自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缓解这些人的痛苦。

他把伯益叫过来说,“你马上安排手下人去历山采金,铸成货币,救济那些没有食物而卖掉孩子的人家,让他们把卖掉的孩子赎回来,

我主张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不能成为空话,我不能愧对天地祖宗,不能愧对黎民百姓。”

伯益表示照办,立即着手安排。

禹踏上了前往越地茅山的旅途,这座古老的山峰在今日的浙江境内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又被人称作苗山或防山,它如今是绍兴的一部分,见证着历史岁月的流转。

禹在这片土地上安营扎寨,随后,他发出了春日之约——邀请各地的诸侯和方伯来茅山相会。

这里,曾是良渚稻米部落文化的交汇之地,丰富的稻米生产衍生出了无数美味的食材,而其中最具历史渊源的就是那香醇的黄酒。

而在茅山的东侧,住着一群沙冈的傣渔人,他们独创了一种奇特的围堰竭泽捕鱼法,无须渔网,仅凭海潮的涨落就能捕获大量的鱼儿。

这就使得这个地方的海洋产物异常丰富,无论是口感还是种类都让人赞叹不已。

这样一个食材丰富、吃喝不愁的地方,自然成为了诸侯们汇聚的理想之地。

于是,禹安排伯益派出数百名使节,他们跨越华夏九州,按照地域通知各地的诸侯们,约定三月十五日齐聚茅山,一同参会。

每位诸侯都不忘带上本国的土地、人口和物产的册籍。

朝廷设立了专门的稽核人员,他们的职责就如同审计的雏形,对这些册籍进行详尽的审核与梳理。

按照等级进行册封、赐爵,核定贡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到了约定的日子,各地的诸侯和方伯纷纷来到茅山,禹亲自迎接并宴请他们。

根据他们对夏王朝的贡献多少,专司会计的官员进行了详细的计功行赏,这一刻,是团结与和谐的象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