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那几个大佬 第48章 商鞅篇之法治

作者:黄河三尺鲤07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8:17:20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如果国家采用礼、乐、诗、书、慈善、修养等儒家思想来治理,敌人一旦来犯,国家一定难以抵挡;但如果敌人不敢来犯,国家也一定会因为没有战事而变得贫穷。

如果国家不采用这八种儒家思想治理,敌人就不敢轻易来犯,即使来犯也能够被打退。

如果发兵去讨伐别的国家,就一定能夺取土地,夺取了土地还能够占有它;但如果按兵不动,不去攻打别国,就一定会富足,国家喜欢实力,谈到攻伐就会谨慎。但如果国家喜欢空谈,谈到攻伐就会轻妄。

如果国家用慎重的态度去攻打别国,用一分力气得到十倍的收获;但如果国家用轻妄的态度攻打别国,出十分的力气,能丧失百倍的利益。

如若加重刑罚并慎用赏赐,国君就能爱护民众,而民众也就会甘愿为君主效命。

对于兴盛的国家,使用刑罚时,民众会认为对自己有利而心生畏惧;而使用赏赐时,民众也会认为对自己有利而一心想要得到。

如果国家没有实力,却使用智谋和欺诈的手段,这样的国家就一定会灭亡。

对于胆小的人使用刑罚来激励他们作战,他们一定会变得勇敢;而对于勇敢的人使用奖赏的办法来激励他们,他们也就不怕牺牲、舍生忘死地去作战。

如果胆小的人能够变得勇敢,勇敢的人都不怕牺牲,那么国家就没有对手,这样国家就会变得强大。国家一旦强大,就一定能称霸天下。

如若使用刑罚来约束穷人,让他们去务农,那就会使他们变得富足;而对富人使用奖赏的办法,让他们用钱财买官,则会使他们变回穷人。

治理国家时能让穷人变富,富人变穷,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具备雄厚的实力,从而称霸天下。

对于称霸天下的国家而言,使用十分之九的刑罚和十分之一的赏赐;

而对于强大的国家而言,刑事罚占十分之七、赏赐占十分之三;对于弱国而言,刑罚占十分之五、赏赐也占十分之五。

如果国家能够专心从事农耕和战斗,一年之后,国家就会变得强大,十年后,国家会更加强大;

如果能够坚持一百年,那么国家就能强大一个世纪。

而能够保持一千年都强大的国家,就能称霸天下。国家有了威严,就能以一当十,凭借名声来取得实力,因此,拥有威严的国家就能称霸天下。

如果国家能积蓄实力但却不能使用实力,那么这样的国家就会被称为自己打败自己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被削弱;

如果能积蓄实力也能使用实力的,就被称为打败敌国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一定强大。

因此,消灭坏人、使用实力、打败敌国这三点,国家如果使用其中的两项,舍弃一项,那么国家一定会强大;如果三项都能实施,国家就会具有强大的威力,从而称霸天下。

政事在十里之内才能做出决断的,国家就弱,在五里之内能做国决断的,国家就强大。

在当日就能处理好当天的政务,就能称王天下,在当夜才能处理好当天的政务,国家就强大,第二天才能处理好当天政务的,这样的国家就会被削弱。

登记民众的人数,活着的登记造册,死了的人要从户口册上消除掉。

如果这样,民众就不能逃避税租,田野上就没有荒草,那么国家就能富足,国家富了也就强大了。

用刑罚消除刑罚,国家就能大治;用刑罚招致辞刑罚,国家会混乱。

所以说:加重刑于轻罪,弄罚就是不用也能将事情办成,这样的国家才能强大;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用刑轻重不一,即使用了刑罚,犯法的事情却不断发生,

国家会被削弱,重的刑罚产生实力,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惠,恩惠从实力中产生。

崇尚实力能用来成就勇敢作战,作战才能产生出智慧和计谋。

有了金子,粮食就没有了。粮食有了,金钱才能有。粮食这种东西价格低贱,而从事农耕的人多,买粮食的人就少,农民就贫困,奸诈的商人就活跃,如果这样兵力就弱,国家的实力一定会被削弱直到灭亡。

一两黄金输入到国境内,十二石的粮食就会运到国境外;十二石粮食输入到国境内,黄金一两运到国境外,国家喜欢在境内积聚黄金,那么黄金和粮食都会丧失,粮仓和金库都会空虚,国家会弱小;国家喜欢在境内囤积粮食,那么粮食和黄金都能产生,粮仓、金库都会充实,国家就强大。

强国要知道十三个数目:境内粮仓数、金库数、壮年男子、半年女子的数目;老人、体弱者数目,官吏、士人的数目,靠游说吃饭的人数,商人的数目,马、牛、喂牲口饲料的数目。

想要使国家强大,不知道国家的这十三个数目,土地即使肥沃,人民虽然众多,国家也难免越来弱,直到被别国分割。

国内没有对君主有怨言的民众叫强国,如果发兵去攻打别国,那么就要按军功的多少授予他们官职和爵位,就一定会取胜。

如果按兵不动,从事农耕,那么就按生产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国家就一定富裕。发兵打仗就能战胜敌人。按兵不动就富足的国家就能称王天下。

他开始阐述自己的法治理念,而秦孝公则听得津津有味。商鞅的言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让人眼前一亮。

随着商鞅的话语,秦孝公的眼神越来越亮。他看到了商鞅的才智和决心,也看到了秦国的未来。他明白,这个年轻人将会是秦国实现富强的关键人物。

秦孝公听完商鞅的建议后,非常满意,自此,商鞅就留在了秦孝公身边。

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同时也担心国内议论纷纷,因此犹豫不决。于是,他召开了朝会,命令臣工商议此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