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那几个大佬 第21章 周公篇之摄政

作者:黄河三尺鲤07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8:17:20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当战斗结束的时候,殷都成了一片废墟。纣王已经无处可逃。他走上了鹿台,那是他的王宫中最高的建筑。

在那里,他独自面对着这个即将结束的世界。他点燃了鹿台,自己也在火焰中化为了灰烬。

就这样,一个腐败的王朝结束了,而新的王朝——周朝即将开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而我们从纣王的失败中,可以得到深刻的教训:一个统治者如果只追求个人的享受和私欲,忽视了他的人民和责任,那么他的失败将是必然的。

第二天,周公旦手持大钺,召公奭则紧握小钺,他们陪伴在武王左右,庄严地向天地及殷商遗民宣告纣王的种种罪行,正式宣告了殷朝的终结,以及周朝的兴起取而代之。

这一宣告,确立了武王作为天子的崇高地位,也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

周公旦庄重而肃穆,他的声音犹如晨曦中的第一道光,照亮了整个大殿。

他手中握着的大钺,犹如镇压妖魔的法宝,威严而神圣。他站在高高的台上,面对着天地,语气沉稳而有力。

“天地之间,王者为主。纣王无道,天理难容。今日我周公旦在此,昭告天地,商朝气数已尽,周朝承天命而兴起。”

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敲打在人们的心上。

他的言语充满了威严和力量,好像连大殿中的空气都被他的声音凝固了。

他继续说道:“我武王承天命而伐纣,是为顺天应人。今日之后,殷朝遗民,皆我周朝子民,我周朝愿与你们共享太平盛世。”

他的话语在空气中回荡,似乎将每一个在场的人的心都吸引到了他的声音之中。

他们被他的庄重和严肃所感染,似乎看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曙光。

周公旦的话语完毕后,大殿中一片寂静。

然后,一个雷鸣般的声音响起:“我召公奭在此,愿奉周公之命,镇守北方,保卫我周朝子民。”

召公奭站在周公旦的旁边,他身形魁梧,面带威严。

他紧握的小钺在灯光下闪耀着冷光。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着,给人一种坚定的信念。

然后是众人纷纷响应的声音:“臣等愿奉武王之命!臣等愿奉周公之命!”

这些声音在殿内回荡着,武王的旨意被明明白白地传达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周公旦站在那里,他的脸上洋溢着胜利和自信的微笑。

他深知,这是他作为辅佐者的使命完成了。

随着仪式的进行,周公旦、召公奭等重臣们齐声宣誓效忠武王。

他们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着,充满了坚定和忠诚的气息。

就这样,在庄严而神圣的宣告之后,殷商正式灭亡,周朝取而代之。

武王成为了真正的天子,而周公旦和召公奭等重臣们也开始了他们新的历史使命。

在消灭殷商之后,如何妥善处置殷商遗民以及他们的上层贵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王对此采取了明智的策略,将原商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分割为三部分,交由三位贤明的大臣管理,以实现有效的控制。

这三部分地区分别是邶、卫和庸。

其中,邶由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管叔鲜主持,庸则由蔡叔度负责。

他们因此被合称为“三监”。管叔的封地在管地,蔡叔的封地在蔡地。

此外,武王还封周公旦的儿子伯禽于曲阜,封太公望于营丘,封召公奭于燕。

这些地方成为了他们的封地,他们也因此成为了这些地区的首领,肩负着维护地方秩序、促进地方繁荣的重任。

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力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也使得殷商遗民得到了较好的安置。

尽管如此,如何有效地治理这些地区以及化解殷商遗民的矛盾,仍需要他们倾尽心力与智慧。

在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他辞世了。

此时,年轻的成王还在襁褓之中,尚未长大。

周公旦忧心忡忡,他担心天下人得知武王过世后,会背叛朝廷。

因此,他决定亲自摄政,代为处理国家大事,执掌大权。

然而,管叔和其他诸位同宗在都城散播流言,声称“周公将对成王不利”。

周公旦感到十分不安,他深知这些谣言会动摇朝廷的稳定。于是,他找到了太公望和召公奭,向他们坦诚自己的初衷和无奈。

周公旦说:“武王早逝,成王尚幼,为了稳固周朝的大业,我实在是无奈之举。”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周公旦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繁荣稳定为己任,扛起了这个重担。

在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进行了东征。

此次行动成功地消灭了与武庚一同叛乱的奄国。

随后,周公旦将长子伯禽分封在奄国的故土上,并沿用周公初封地的称号“鲁”,建立了鲁国。

鲁国的国都设在曲阜,疆域位于泰山以南,大致相当于现今山东省南部地区。

在当时,西周的天下并不稳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为了稳定政局,决定分陕而治。

所指的“陕”,即今三门峡一带。据《水经注》记载,它指的是老陕州城一带的陕陌;而《括地志》则认为,“陕”是指陕塬(今三门峡陕县张汴塬)。

为了明确双方的管辖范围,周公旦和召公奭商定,在分界处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作为标记,史称“立柱为界”。

按照约定,周公旦管理陕之东,召公奭则管理陕之西,这也就是陕西之名的起源。

这根石柱,在当时就栽在了分界之处,是历史上最早的界石。

它不仅代表了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分治协议,也见证了周王朝的分治局面。

在此之后,周公旦和召公奭各自管理自己的辖区,使得周王朝的统治得以稳定。

这一个历史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周、召分陕之后,周公旦才得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以及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

他深知,只有稳定了东部地区,才能确保周王朝的疆土扩张得以顺利进行。

因此,他致力于平定各地的叛乱,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