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汉末:我要匡扶汉室 第5章 割席断交和士人德行

作者:汉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6:41:06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原来如此,县君,老汉听说这新任国相一到任就命人把本地粮商叫到了官寺之中,想必是为了粮价。”

“哦?”

刘备询问:“丁翁,可知平原城粮价!”

“县君,这平原城粮价那是一天三涨,上午还是百钱一斛,到了中午,就变成了300钱,下午,又变成了800钱。”

刘备若有所思,他早就料到这个情况了,看来此次平原之行注定无功而返。

随后他们上了丁翁的船只,这是一艘小舸,船首尾狭,中宽,底平,只有1个舱室,茅草做的蓬顶作拱形,矮而宽,稍狭,船首悬碇,沉入水下,丁老在船尾将篙伸入水下,撑着船前进。

河水从西从往东流,他们是横穿河流,河上有不少捕鱼的小舟,还有那种大型的商船,小舸在它面前,仿佛就是一个小舟一般。

丁翁先是撑篙,然后就开始划桨,到达对岸后,还要下船走好长一段路。不过他们是牵着马上船的,到了渡口就可以把马牵到岸上,然后继续骑马前进。

刘备上了船就开始询问丁老:“丁翁,家里还有人?”

丁翁答:“老汉本身就是孤单一人,无亲无故,倒是有个侄儿身在安德。老汉能活下来,还是因为老汉在大河作渡船生意,那些娥贼需要有人把他们送到对岸冀州去,所以老汉才幸免于难。”

刘备微微点头。

“县君,老汉之前听娥贼说起高唐战事,他们都说县君已经战死。那时老汉深感这天实在是不公,如今真是万幸,幸县君活命矣!”

刘备摆了摆手,“丁翁不必如此,刘备若是战死,倒还罢了,只是如今留下残躯,而高唐之民却因刘备一时举动,流离失所,饱受兵祸,实是刘备之罪矣。”

“县君,追随你是我高唐民众自发,又怎么能因为战后,怪罪你呢?”

“丁翁,你的意思我明白,唉,罢了罢了,不说此事了。”

刘备说:“丁翁您平时在河上渡船,想来对往来之事,十分了解!”

丁翁笑笑:“不瞒县君,老汉在这河上渡船已经有三十年了,平日见过的各色之人实在太多了,要说老汉不知道的事情,那倒是极少。”

“那丁翁肯定听说不少趣事,不如说来一听!”

“哈哈,既然县君要听老汉说,那老汉就说了,老汉也在一次载客过河时,从他们口中听的,说的是咱高唐人华歆和北海人管宁的故事。一日,管宁与华歆两人在田园锄草,见地里有一块金色瓦片,管宁看后,如同看见平常瓦石一样,不以为意,倒是华歆看到后,先是捡起它然后又扔了出去。又一日两人在屋内读书,这时屋外刚好有一个显贵之人路过,管宁继续读书,而华歆却放下书简出去观看,等他回来之后,管宁用刀割断了两人同坐的草席,称两人不再是好友了!”

孙乾说:“这故事不错,倒是有点贬低子鱼公,明显是说子鱼公德行不如幼安公!”

丁翁说:“这位先生倒是说的不错,老汉当时听后很不高兴,华歆是我高唐人士,他的德行在乡里可谓人尽皆知,担任县吏时,其他县吏都喜欢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只有华公从不招摇过市,每次回家都会紧闭大门,闭门不出。

找他办事的,都非常赞扬他没有架子,十分随和,请他处理纠纷,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处事十分公允,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没有德行。”

刘备说:“我看这事情不一定不是真的,只是乡人在传扬过程中,难免以讹传讹,而且士人在其中扮演比较不光彩的角色,因为士人之间通常都喜欢抬高一方,与此相对,就是贬低另一方。事情本身虽然是传扬德行,却在不知不觉去抬高一方,贬低另一方,然后支持两人的士人群体,就会发生争论,这样的事情可谓是屡见不鲜。”

“士人们善于辩论,喜欢辩论,从古今之争,到理念之争、德行之争、善恶之争,任何事情都会吸引他们的目光,只要是这件事情的主角名声够大,他们就会自发去参与,然后顺道抬高和贬低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时候,刘备脑海里响起了一声铃声,“你已经成功解锁了割席断交,割席断交是汉代著名的历史典故,最早记载于南朝宋《世说新语》德行篇,比喻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奖励已经发放!”

随后,他看了一眼面板右上角一个类似铜铃,打开一看,竟是这个典故,下面是一个确认字样,他只是看一眼,就点击确认。

宝物箱发出响动,是一块马蹄金,上面还有介绍。

此乃华歆所扔的令止金,重1斤6钱,呈椭圆形、底凹、中空,似马蹄状,可值万钱。

刘备感觉非常好奇,解锁一个历史事故就能获得随机奖励。

华歆和管宁的割席断交,说明两人的理念不同。

而二人绝交之后,似乎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华歆热衷功名,但做官时清正廉洁,只不过清正廉洁和人品,似乎并没有联系,他投靠曹操之后,可以说可谓忠诚有加,无论抓捕伏皇后,还是帮助曹丕篡汉,他都是一如既往的,虽然官越做越大,但他十分清贫,常常把自己官禄和朝廷赏赐,振施亲戚故人,以至于家无担石之储。

陈寿对他的评价是: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

至于管宁是一辈子甘于平淡,先后三次拒绝征召,其中两次都是华歆推荐的。

渊雅高尚,确然不拔;宁以衰乱之时,世多妄变氏族者,违圣人之制,非礼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论》以原本世系,文多不载。每所居姻亲、知旧、邻里有困穷者,家储虽不盈担石,必分以赡救之。与人子言,教以孝;与人弟言,训以悌;言及人臣,诲以忠。貌甚恭,言甚顺,观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因其事而导之于善,是以渐之者无不化焉。宁之亡,天下知与不知,闻之无不嗟叹。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