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车厢,魏明把喷儿香的猪头肉卷在热腾腾的大饼里,小红则是用馒头夹肉,两人的肉都加得满满的,都要溢出来了,看的旁边用餐的乘客都眼红,可惜还点不到。
“哥,昨天看完《放羊班》,我突然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音乐真的很神奇!”
魏明:“红啊,听哥的,音乐你听听就得了,你不是这块料,今年北大经济系新开了一个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你倒是可以考虑一下,这个专业的分可高。”
这就是后来光华管理学院的前身,不过以后“光华管理学院”是不是还叫这个名也不一定。
魏红:“我没说要唱歌啊,就是喜欢听,就你给乐乐他们写的那几首歌,如果能随时听到就好了。”
“这个有什么难的,”魏明笑道,“过阵子我再给家里买一台收录机,另外这几首歌的磁带应该也快出了,到时候你想啥时候听就啥时候听。”
听到收录机,魏红喜不自禁:“这可太好了!”
这时魏明听到隔壁桌有人聊到,接下来要到吕梁境内了,《吕梁英雄传》发生的地方。
他灵机一动:“先别急着高兴,给你出个题,接下来要到吕梁了,说出三个吕梁的名人,说对了,回到燕京我马上给你买。”
“啊,这太难了!”
小红一脸痛楚,她就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相关电影。
他们的对话引起了旁边一个眼镜小哥的注意,他转过头来搭茬儿:“这位同志,我是吴堡(bu)的,算是吕梁的邻居,我都说不出三个。”
“你看,人家邻居都不知道,哥你太强人所难了。”魏红赶紧趁机要求降低难度。
魏明看向眼镜小哥:“那同志你知道几个呢?”
眼镜小哥推了推眼镜:“我就知道两个女人,一个姓武,一个姓刘。”
小红还不知道了,于是魏明帮她点透。
魏红惊讶道:“啊,她们都是吕梁人啊!?”
她学历史学过武则天,学语文也学过《刘胡兰》,不过这个知识点还是第一次知道。
这就是老哥常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吗。
魏明:那是董其昌说的。
眼镜小哥道:“是的,不过武则天的籍贯是吕梁,她出生成长的地方史学界还是存疑的。”
魏红对魏明道:“两个了,你能说出第三个吗?”
魏明:“我再说三个吧。”
听到魏明还能再说三个,不仅眼镜小哥,餐桌上其他人也都看了过来,这个年轻人这么博学的吗。魏明笑道:“既然武则天是吕梁人吗,那么最起码她爹武士彟,她侄子武三思、武承嗣也都是吕梁人,这没毛病吧。”
眼镜小哥拍了拍额头,豁然开朗道:“没,没毛病。”
魏红张大嘴巴:“还可以这样啊!”
见她有些不服气,魏明干脆又说了三个吕梁名人。
“《吕梁英雄传》大家都知道,后来还拍了电影,这部的作者之一马烽就是吕梁人,前两年的《刘胡兰传》就是他这个老乡写的呢。”
眼镜小哥懊恼道:“对啊,我怎么把他忘了!”
魏明又道:“清初有个被康熙赞誉‘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死后还追赠太子太保。”
魏红压根没听过这个名字,还好眼镜小哥对历史有些了解,表示自己也听说过这个人物:“他算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了。”
“那你咋知道的?”魏红问哥哥。
“蹭课时听说的。”他挺爱蹭历史课的。
魏红:“还剩最后一个,我看你还能说出个谁。”
其他用餐乘客,包括几个乘务人员都不干别的了,就专门听他吹。
确实有难度了,魏明也是想了好一会儿,才想起一人。
“张明觉。”魏明道。
“谁?”
全车厢的人都表示没听说过,在场甚至还有一个吕梁人也没听说过。
嚯,这个人可厉害了,有“避孕药之父”“试管婴儿之父”两大头衔,虽然一个杀,一个生,但都是造福人类的研究成果。
当然,他很早就是美国人了,72年才第一次回到新中国,之后多次来华演讲,并邀请国内青年去他的实验室学习工作。
不过张明觉研究的领域魏明不好直接对大家说,这年头容易被当成流氓。
“张明觉教授是一位生物学家,在国际上很有名,前阵子还给清华大学捐款了。”魏明也是听到北大的学生羡慕地讨论起这件事才知道了这位的大名和他的研究方向,并主动做了一些了解。
去年这位张教授除了给母校清华捐了奖学金,同时还给山西大学和家乡吕梁岚县捐了不少钱,在美国手握重量级专利,人家捐款的手笔比魏明可是大的多。
说起捐款。
一位操着保定口音的大爷表示:“这位张教授给大学捐款是善,我们河北大作家魏明给小学捐款,这也是善,都是好样的!”
“啊,是写《牧马人》的魏明?”“我昨天才刚看了他的新呢,特别好!”
“我听过他的《理想》,还有那句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大爷你说说这是啥事啊?”
“魏明也捐款了?捐了多少啊?”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魏明的名字竟然几乎都听说过。
魏红的小脸激动地红彤彤的,她真想大喊一声:“魏明真身在此!”
不过听到这么多人激情澎湃地讨论自己,魏明这个当事人怪难为情的,赶紧拉着跃跃欲试的魏红就要走。
都吃完了还待着干啥,等着吃午饭啊。
不过他走之前眼镜小哥忙起身问了句:“这位同志,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啊?你也太博学了吧!”
魏明:“哦,我啊,我一开始是在大学看大门的。”
“啊,看大门?”眼镜小哥不可思议,这得是什么大学的门卫才能有这样博学的见识,莫非是清华北大不成!
等等,北大门卫?
眼镜小哥突然想到了一个关于作家魏明的传说,他好像就是在北大看大门的吧!
然而当他反应过来的时候魏明已经拉着魏红走远了。
路上魏明还教育魏红:“我是守着北大图书馆看书比较多,但行万里路也很重要,我觉得你可以写日记记录这一路的见闻了。”
魏红哭丧着脸:“不要了吧~”
魏明:“收录机。”
“写!每天都写!”
~
魏明刚刚躲过了一次身份被曝光的危机,然而回到他们那节车厢,老魏已经把他卖的干干净净了。
同乘的西安贾科长见到魏明回来,激动地握住魏明的手:“额滴个神啊,原来您就是魏明魏作家……”
“嘘!”
魏明赶紧表示,“这位同志,不必声张,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叫我小魏就行。”
“那不成,太僭越了。”
老魏一副心满意足的表情,刚刚真是痛快啊!他说的爽,贾科长的反应也恰到好处,他说他们局长还是儿子的迷呢。
跟魏明寒暄了几句后,贾科长遗憾道:“可惜了,你们不在西安下车,要不然额做主邀请你们一家去咱们的兵马俑看看。”
“兵马俑啊!”魏明也很惊奇,“现在已经开放参观了?”
距离兵马俑发现也就才六年而已,至今也就挖了三个坑。
贾科长道:“去年国庆就开馆了,客人还挺多呢,尤其是外宾。”
老魏道:“就算没开,小贾带咱们去看看也是一句话的事,你猜小贾是干啥的。”
魏明:“难道是文物相关的单位?”
贾科长笑道:“鄙人是文管局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创建我算是全程参与的,这次就是去京城做报告呢。”
“哎呦,失敬失敬!”
贾科长忙谦虚起来,表示自己也是在市长、局长等领导的带领下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
就凭这觉悟,魏明觉得他起码还能升到处长。
说起兵马俑,大家都很有讨论的兴趣。
贾科长主动帮大家解答关于始皇陵墓和兵马俑的一些问题,都是一手内部消息,比如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是有颜色的,不过很快就变成了土色,实在可惜。
而他对魏明也有一个问题。
“魏作家,你说我们兵马俑怎么才能把名气宣扬到全世界啊。”
其实兵马俑虽然发掘时间很短,但世界知名度已经很高了。
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参观完秦始皇陵兵马俑后感叹:“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自此,“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个说法便流传开来了。
而且所谓的七大奇迹现存的也就一个胡夫金字塔,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的著名建筑也就这么两个了,至于秦长城观赏性不太高,远不如明长城。
就凭这一点,兵马俑完全可以作为一张中国名片了。
至于贾科长的问题嘛,魏明想了想:“我觉得和电影可以进一步扩散兵马俑的知名度。”
……
(三更完成,求月票!求追订!我想杀回前百!咱们一起努力,但愿接下来家里没别的事了,只要给我时间,我也想三更起步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