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槐花胡同的糖霜
1988年的腊月像块冻硬的冰糖,把北京城裹得透亮。天还没大亮,槐花胡同第三户的纸窗就晕开了昏黄的灯。李守成摸黑从五斗柜第三格掏出铁皮盒,里头止咳药片撞得叮当响。他数出两粒含在舌根下,苦味儿顺着喉管往下爬,倒把后半夜的咳喘压住了。
灶台上的老座钟刚敲过五点,竹篾筐里的山楂还凝着霜。这些山里红是他昨儿摸黑去新发地捡的尾货,表皮带着冻伤的褐斑。老李就着搪瓷缸里的隔夜茶吞了药,蓝布围裙往腰上一勒,开始给山楂去核。铁签子从果蒂旋进去,手腕轻轻一抖,暗红的籽儿便落在粗陶碗里。二十年功夫练得利索,可今年手指总发僵,签尖常戳破指腹,血珠子渗进山楂的裂缝。
“爸,又扎手了?“小芳趿着棉拖鞋从里屋出来,校服领子还翻着。老李忙把血指头往围裙上蹭:“做梦让猫挠了,不碍事。“女儿眼尖,早看见案板底下那摞带血渍的草纸,可到底没戳破,只把暖水袋灌了塞进父亲怀里。
胡同口的电线杆子刚泛青,老李的糖葫芦摊已经支起来了。褪了漆的木头架子上架着玻璃罩,里头草靶子插满晶亮的糖串。街坊们裹着棉猴经过总要招呼:“老李头,今儿个糖衣脆不脆?“他便掀起罩子让人挑,冰糖在晨光里折出虹彩,倒比琉璃厂的料器还鲜亮。
小芳背着书包出来时,老李正给王奶奶的孙子裹糖衣。孩子哭闹着要最大那串,他笑呵呵把山楂往铜锅里蘸了又蘸,糖浆挂得足有半指厚。“拿着玩去,赶明儿牙疼可别赖我。“王奶奶要掏钱,他直摆手:“街里街坊的,当我给娃添个响炮。“
女儿站在三步外跺脚哈气,老李赶紧从棉袄内兜掏出个铁盒:“带着课间吃。“里头是去了核的山楂蜜饯,用冰糖腌得透亮。小芳刚要说什么,被他拿糖葫芦杆子虚赶着:“快走你的,重点班迟到了先生又该念经。“
等那抹红围巾消失在胡同口,老李才松开一直攥着的右手。掌心里躺着块灰格子手帕,角上洇着暗红。他团了团塞进装竹签的布袋,转头朝买烟的老孙头吆喝:“来根大前门,记账上啊。“
日头爬到房檐时,玻璃罩上凝了层白雾。老李缩在军大衣里数毛票,一毛两毛的攒了小半铁盒。西头修车铺的老赵来买烟,瞧见他咳得弓成虾米,直咂嘴:“你这咳了有小半年了吧?该上医院照个片子。“
“老寒腿带起的咳嗽,开春就好。“老李摸出药瓶晃了晃,铝箔板哗啦响。其实止咳药早停了,那瓶子里装的是去痛片。昨儿在药店转了三圈,最后攥着诊断书又退出来——八十块的进口药够买本朗文辞典,小芳念叨小半年了。
晌午胡同静下来,老李摸出铁盒数钱。毛票理得齐整,夹着张女儿的三好学生奖状。奖状背面用铅笔写着“已攒:47.3元“,字迹被手指摩挲得模糊。他掏出贴身藏的诊断书,医院红章在冬日里艳得刺眼。纸页窸窣响时,忽然听见收废品的铃铛声。
“旧书旧报——旧衣裳换钱——“
老李的手比脑子快,已经把军大衣脱下来。呢子面还八成新,就是棉花结团了。“您给瞧瞧这个值多少?“他光穿着毛衣立在风里,鼻头冻得通红。收废品的捏了捏衣角:“三块五,不能再多。“
玻璃罩里的糖葫芦突然晃起来,草靶子碰着壁面叮当响。老李攥着三块五毛钱,想起小芳总把暖手炉往他膝盖上搁。这时修车铺传来老赵的骂声:“哪个缺德的顺我扳手?“他一哆嗦,军大衣又回到了身上。
暮色染蓝胡同时,小芳拎着塑料袋小跑回来。“爸!看我在新华书店碰见什么!“她掏出本打折的二手辞典,书脊胶水开裂,用牛皮纸糊得整齐。“才十五块!“女儿眼睛亮晶晶的,鼻尖沾着油墨味。老李喉咙发紧,咳得扶住木头架子,震得糖霜簌簌往下落。
当晚老李熬糖熬到后半夜。铜锅里的冰糖化成琥珀色的浆,咕嘟咕嘟冒着泡。小芳的奖状压在玻璃板下,新买的辞典包着挂历纸。他摸出诊断书想撕,终究折成方胜儿塞回铁盒。窗台上晾着洗净的血手帕,月光一照,像落了瓣红梅花。
胡同深处传来野猫厮打声时,老李正把熬过头的糖浆往模具里倒。冷却后的冰糖块泛着焦黄,他咬下一角在嘴里含着,苦甜味漫过舌尖。五斗柜最底下那层,二十七个玻璃纸包的山楂核排得整整齐齐——都是这些年从小芳吃剩的糖葫芦上攒下来的。
后半夜起了风,吹得糊窗户的塑料布哗啦响。老李蜷在躺椅上打盹,手里还攥着缠到一半的竹签。铁锅底残留的糖浆渐渐凝成冰,映着月光,竟像极了诊断书上那个潦草的“癌“字。
第二章腊月里的糖衣
腊月十八的北风格外尖利,把胡同口的电线刮出呜呜的响动。老李的木头架子四角压了砖头,玻璃罩里新插的糖葫芦泛着琥珀光。他今天特意给山楂裹了双层糖衣,透亮的冰糖壳里冻着几朵腊梅花——是小芳放学路上摘的。
“李叔,来串带花的!“副食店刘姐裹着红头巾来买年货,“这手艺该申请个非遗。“老李笑着递过糖串,袖口却慌忙往下拽了拽。昨夜里咳得厉害,腕子上青紫的针眼比山楂籽还密。卫生所大夫说要住院,他惦记着女儿期末考试,偷拔了输液管跑回来。
小芳这几日总趴在缝纫机上写作业。那台蝴蝶牌缝纫机还是她妈留下的,台板裂痕里嵌着经年的糖渣。老李熬糖时瞥见女儿在挂历背面记账:“羽绒服198元“后面画了七个正字,最末一笔描得特别重。
“爸,喝口梨汤。“小芳突然端着搪瓷缸过来,惊得老李差点打翻铜锅。熬化的冰糖在缸底析出云母似的结晶,他咂出川贝的苦味,手一抖,滚烫的糖浆溅在手背上。
入夜后飘起小雪,老李蹲在煤炉旁缠竹签。电视里播着《渴望》,主题曲混着北风在胡同里打转。五斗柜上的铁皮盒开着条缝,诊断书边角卷起来,像片枯死的树叶。他摸出小芳三岁时扎头发的红绸带,忽然被剧烈的咳嗽掀翻在地。
“爸!“里屋传来书本落地的声响。老李慌忙用脚把咳血的草纸踢进炉膛,火苗窜起来,映得他额头的冷汗晶晶亮。“风呛着了,快温你的书去!“他故意把竹签摔得啪啪响,“考不上重点大学,往后连糖渣子都吃不上。“
腊月廿三祭灶,胡同里弥漫着关东糖的焦香。老李天没亮就推车去菜市场,想买点便宜苹果做糖葫芦。寒雾中撞见收废品的老陈,三轮车上赫然堆着那件军大衣。“这...这不是...“他踉跄着抓住车帮,补丁位置分明缝着小芳的手工课作业——歪扭的“福“字。
“西头老赵卖的,说是修车铺招贼。“老陈搓着冻红的手,“您要?算您两块。“老李盯着大衣袖口的油渍,那里本该别着三好学生奖章。他抖着手掏钱,买回的苹果个个带冻疤。
小芳发现大衣不见是在晚饭时。她端着蒸饺出来,看见父亲毛衣袖口短了一截,露出的手腕紫得发黑。“爸你的...“话没说完就被糖葫芦堵住嘴。“尝尝新做的苹果芯儿,比山楂甜。“老李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在抖,转身却把止痛片当花生米嚼。
年根底下生意红火,老李的咳喘却愈发重了。有回正给客人裹糖衣,喉头突然腥甜,转身吐在雪堆里,竟把积雪烫出个红窟窿。擦嘴时瞥见小芳站在槐树下,他慌忙踩实雪堆,哼起荒腔走板的《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除夕前夜,老李在灯下数钱。毛票铺了半炕,混着止咳糖浆的褐渍。铁盒里的积蓄刚够买辞典那日,他在新华书店橱窗前站了钟头,最后买的却是件桃红羽绒服——和小芳他妈结婚时穿的布袄一个色。
“芳啊,试试这个。“他半夜摇醒女儿,羽绒服在月光下泛着温柔的暖光。小芳摸着左胸口的校徽绣花,突然把脸埋进衣服里。老李以为她在哭,凑近了才听见笑:“爸你闻,有冰糖味儿。“
子夜的钟声惊醒了胡同。老李倚着草靶子守岁,玻璃罩上结满冰花。小芳裹着新羽绒服酣睡,怀里搂着辞典和药瓶。他摸出铁盒里的诊断书,就着路灯细看“晚期“两个字,竟比冰糖还透彻。
寒风卷着炮仗皮打在窗上时,老李正把山楂核往玻璃纸里包。每个核都擦得锃亮,裹上留存的冰糖渣。二十七个纸包排成心形,最中间那个染着星点暗红——是那夜咳在掌心的血,被冰糖裹成了琥珀。
五更天传来头趟公交车的声响。老李忽然想起年轻时走街串巷的吆喝,清清嗓子唱起来:“冰糖葫芦——刚蘸的——“沙哑的尾音融化在晨雾里,惊飞了电线上的麻雀。第一缕阳光照在玻璃罩上时,草靶子突然倾斜,二十三串糖葫芦跌碎在青砖地,像撒了一地红宝石。
小芳冲出来时,老李正俯身去捡那些糖渣。军大衣前襟浸在糖浆里,凝成血色的冰。他手里攥着个没包完的山楂核,朝女儿笑出满口带血的牙:“不碍事...爸给你...重做...“
第三章最后的冰糖
急救车的蓝光划破除夕的晨曦,像串倒悬的糖葫芦。老李躺在担架上,手里还攥着半截竹签。小芳抱着摔碎的玻璃罩,冰糖渣子粘在羽绒服上,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
“病人肺癌晚期,怎么拖到现在才送医?“医生翻着诊断书,纸页哗啦响。老李忽然睁开眼,浑浊的瞳孔映着输液瓶的微光:“大夫...让我回去...今儿个...还得熬糖...“
消毒水的气味让他想起二十年前。那会儿小芳刚上幼儿园,他推着糖葫芦车满胡同转。有天孩子发高烧,他熬了整宿冰糖梨水,天亮时发现熬过了火候,糖浆结成琥珀色的块。小芳舔着糖块退烧,从此爱上了这苦甜的味道。
“爸,你答应教我熬糖的...“小芳攥着父亲的手,眼泪砸在蓝白条病号服上。老李的呼吸像漏风的风箱,却还努力扯出笑:“傻丫头...配方...在五斗柜...第三个抽屉...“
监护仪的滴答声里,他仿佛又听见胡同里的吆喝。那会儿小芳妈还在,总嫌他嗓门大。有回他正唱着“冰糖葫芦——刚蘸的——“,看见小芳在幼儿园门口摔跤,糖葫芦杆子一扔就跑过去。等哄好孩子,草靶子早让野狗叼走了。小芳妈气得直跺脚,可晚上还是给他熬了姜汤。
“血压持续下降!准备肾上腺素!“护士的喊声惊醒回忆。老李的手突然有了力气,死死抓住女儿:“芳啊...爸对不起你...没能...看着你...上大学...“他的目光越过输液架,仿佛看见小芳穿着学士服,手里举着串糖葫芦。
病房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老李的呼吸渐渐平缓,嘴角浮起笑意:“听...多像...蘸糖时的...咕嘟声...“监护仪上的波浪线趋于平直,像串永远凝固的冰糖。
小芳抱着父亲的遗物回家时,槐花胡同正飘着初雪。五斗柜第三个抽屉里,铁皮盒下压着张泛黄的配方单。背面密密麻麻记着这些年卖糖葫芦的收入,最后一笔写着:“给芳买羽绒服,198元整。“
她按配方熬糖,铜锅里的冰糖却总挂不上果。直到有天发现父亲总把山楂在盐水里泡一夜,去涩的同时让果肉更紧实。第一串成功的糖葫芦晶莹剔透,她举着它走过胡同,恍惚听见父亲沙哑的吆喝。
开春后,槐花胡同口多了个穿桃红羽绒服的姑娘。玻璃罩里的糖葫芦裹着双层糖衣,草靶子上别着张泛黄的奖状。街坊们都说,这手艺比她爸还地道。只有小芳知道,每串糖葫芦里都包着个去了核的山楂——那是父亲留给她的最后一块冰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