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我真不是曹贼啊 第11章 熹平石经

作者:三国小说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7 02:29:56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熹平四年(175)一月,徐毅即将迎来他盼望已久的成年之日。

徐府书房内,跪坐在桌前的徐毅静静思索着。

如今的徐毅面临着两个选择。

徐毅那入宫为宦官的叔父徐奉,近几年官路亨通,一路扶摇直上,从六百石的小黄门,做到了如今比两千石的中常侍之职。

此时,徐奉与其他十一位宦官,深受皇帝刘宏的信任,都担任着中常侍的职位,一起操纵朝政,打压士人,深受士人嫉恨,被共称为“十长侍”。

十长侍有十二人,这很正常好吧。

十二位中常侍分别为:张让、赵忠、蹇硕、郭胜、徐奉、夏恽、封谞、徐奉、孙璋、毕岚、段珪、韩悝、宋典。

十二人以张让和赵忠为首。

灵帝刘宏甚至曾当众喊过:“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由此可见十二位中常侍所受宠幸程度之高。

时任徐州下邳国国相之人名杨昱,字延和,是弘农杨氏支脉出身,与曾担任太尉的杨震杨秉父子这一脉,血缘关系很浅。其国相之位还是走了宦官赵忠的关系,才得以任命的。

徐毅通过叔父徐奉的关系,回到徐州下邳,并不难获得一个孝廉的名额。

可若是如此,便深深的打上宦官一党的标签了啊。

经学传承之家基本不会变动,这也导致了东汉社会的阶层固化。

经学不流传出去,这些掌握经学知识的士族们便会永远高高在上、处在社会顶层。

而地方豪强哪怕家缠万贯,亦无法获得系统的经学知识,没有上升的空间,无法打破阶级壁垒,仅能在乡间作威作福,压迫黔首,兼并土地。

在阶级固化的王朝末年,最悲惨的永远是底层黔首平民。

‘县丞对自己的儿子有着无比的厚望,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可以振兴家门,将来能做个千石县令,毕竟自己的祖父曾做过两千石太守呢!

可是县令也有自己的儿子啊,还生了三个儿子呢!

于是,县丞的儿子做了县吏;县吏的儿子慢慢的落魄为了寒门,与乡间豪强争夺着土地钱粮。

豪强的儿子压力变大,便更加恶劣的掠夺着黔首的土地与财富。

黔首的儿子没了土地,只能沦落为了豪强的佃户;佃户养活不起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们为了活着,卖身为奴,乃至饿死。。’

名为权利的蛋糕,只会集中在少数上层阶级的手中。

士人们在最上方大口大口的吃着“蛋糕”;乡野间的豪强在中间捡起掉落的蛋糕渣吃掉;黔首百姓在底部拼命的抢夺着破碎的盘子,舔舐着一丝残留。

经学是士人为官所必需的知识,也是处理政务的重要依据。经学都被掌握在士族手中,这也代表了为官的大多都是这些士族之人,或其亲朋故旧。

因为只有他们才懂得知识,也只有他们才能懂得如何为官治民。而皇帝也需要这些士人来为他治理国家。

但宦官作为皇权的延伸,需要的只是皇帝的宠幸,是可以不断换人的。东汉以来,也换了一茬又一茬。

而被换掉的宦官之家,其下场不言而喻。

君不见,曾祖父为权倾朝野的大长秋,祖父亦是侍奉过四代皇帝的曹操,也通过“五色棒杖杀蹇图”、努力结交士人的方式,来拼命的摆脱宦官标签嘛。

脑海中的“记忆”里,未来何进被杀后,宦官可是被屠了个遍。之后的诸侯割据,除了曹操之外,可没听说哪个人与宦官有关系啊。

更何况,有着天授的自己,可是有着“一统乱世,名传千秋”的青云之志啊。当今时代的人才还是多来自于士族啊,而且士族的势力可不弱,想要有所改变,也得等自己未来能够一统乱世之后,再慢慢来啊。

想到这里,徐毅不禁皱起了眉头。

还是先去见过老师,再做打算吧。

本来徐毅拜得老师蔡邕之后,有师祖胡广在朝中为太傅,哪怕自己只是师祖众徒孙中的一个,很难拿到举茂才的名额,但举孝廉还是不难的。

可在熹平元年五月,师祖胡广逝世了,老师蔡邕也只是六百石的议郎,并无举孝廉的名额。

这使得现实与自己的规划,产生了不小的偏差。

……

酉时,夕阳西下,天色渐渐变暗。金黄色的余晖洒在无垠的大地上,仿佛为大地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霓裳。

徐毅刚步入蔡府,蔡琰的声音便传入了耳间,仿佛料到了他的到来,正专门等待着他一般。

悦耳的嗓音言道:“师兄,父亲刚刚下值,正在堂内进食呢,师兄吃饭了吗?”

徐毅循声向前望去,一身着白裳、亭亭玉立的少女映入眼前。

少女的前胸已经有了不小的隆起,乌黑柔顺的秀发搭在上面,竟让徐毅看呆了一会儿。

是啊,面前的少女今年已经16岁了,去年便已及笄,曾经稚嫩的小女孩长大了,已经到了嫁人的年纪了。

听闻河东卫氏在内的不少名门望族都有上门提亲,可是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师都没有答应下来。

蔡琰注意到徐毅愣神注视之处,两颊染上了诱人的红晕,耳朵连带着也红润了起来,捂着脸便跑回了自己屋内。

回过神来的徐毅也有些尴尬,讪讪的伸出手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心头不禁暗恼对师妹的失礼之处。

稍作舒缓,徐毅走入堂内,对着老师蔡邕躬身行了一礼,便站立一旁,等待老师进食完毕。

稍许,蔡邕饭毕,将手中的箸放到了一旁,道:“最近,我与谏议大夫马日磾、光禄大夫杨彪、议郎卢植、韩说等人奉命在东观典校官藏的《五经》记传,并续写《汉记》。”

言罢,望了站立一旁的徐毅一眼,又道:“典校五经期间,我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太过久远,文字错误多,容易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

故而,昨日我联系了尚书令刘陶,并连同五官中郎将唐溪典、马日磾、杨彪等人一起上书,奏请订正《五经》。

陛下已经准许,并令我等将官方审定的儒家典籍以隶书字体勒碑于太学门前,作为校勘抄本的标准。

明日开始,你也跟随我等一起完成订正五经之事。”

徐毅闻言,立即躬身下拜,感动的道:“多谢老师提携,老师提携教导之恩,学生感激涕零,永志不忘。”

蔡邕笑了笑,望向对着自己躬身行礼的学生,道:“毅儿也快成年了吧,尚书令刘陶与五官中郎将唐溪典二人,我皆已与他们通过话,他们都愿意举荐你为孝廉,你小子这段时间的担忧倒是可以放回肚子里去了。”

徐毅听到这话,脸色有些红润,却是喃喃说不出话来。

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实在是太大了啊,毫无保留的提携并教导着自己,自己竟不知该如何才能回报老师。

只能重复躬身下拜,长久不起,郑重的道:“吾师之恩,深于海江,永生难忘,此恩难报。”

……

次日辰时,徐毅跟随在老师蔡邕身后,一起前往太学,处理订正五经之事。

此事甚为庞大繁琐,在蔡邕与刘陶、唐溪典、马日磾、杨彪等大儒商议过后,决定订正《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诗经》七种经文。

而七种经文各家注解又多有不同,相互扯皮了良久,才在相互妥协下,确定了石碑各经文的具体内容。

因众人之中蔡邕的书法最为出众,便由蔡邕用红笔将内容书写在石碑之上,再让工人刻好后立在太学门外。

因是熹平四年所铸,故而定名为“熹平石经”。后来的儒者学生,都将以此作为标准经文。

石经新立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儒生不计其数。一天之内,仅所乘坐的车子便有一千多辆,洛阳街道都因之而堵塞不已。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