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韩 第1章 韩信寄食受辱

作者:琦琦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5 14:13:13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韩信刚走出淮阴县南昌亭张亭长家房门,张亭长的妻子就低声咒骂:“吃吃吃,一天都不落下。也不撑死你。”

见母亲不满三郎立马抱怨说:“娘,我没有吃饱。”

二郎跟上加捶说:“厚脸皮吃几天就得了,哪有一吃就大半年的。真不把自己当外人。”

大郎怎么放过踩上一角的机会,拔高说:“不把自己当外人,多吃也就算了,还挎把剑,直挺挺进来,坐下就吃,吃完就走。一点活也不帮着干。一根柴也不劈,一桶水也不挑。”

“韩信他爹有恩与我。现在他无爹无娘……”张亭长低声解释,完全没有第一次呵斥儿子的气势。

还不等张亭长说完,其妻就粗鲁地打断了他:“知道,知道,我们都知道,其父出剑帮了你一次。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他蹭吃蹭喝都半年多了,报答也差不多了。再说他饭量那么大,我们那养得起呀!这大半年的伙食费,还不如花点钱推举他为小吏呢!”

都出剑了,还不是救命之恩?之所以不说“救”,而说“帮”,她也知道救命之恩供应一辈子都不算多,而帮助的报答只需要救急。

真是头发长见识短,还小吏,推荐一个小吏要多少钱都不知道,我这个亭长上下打点,够韩信吃三年了。不过老婆说的也有道理,自古救急不救穷,都蹭吃蹭喝大半年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呀!张亭长自觉理亏,于是沉默不语。

见父亲默不作声,大郎来劲了,帮腔说:“我们吃饭都要干活,三弟那么小都知道干活,韩信比我都高一头,每天将自己打扮的像王孙一样,挎着剑一点活也不干。吃我家的饭,还搞得我们像他的仆人一样。”

韩信韩国王族,秦始皇灭韩,其父母抱着襁褓中的韩信一路东逃,到淮阴定居下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韩国都没有了,王孙也随之成为过往烟云。身份上不是王孙,当基因上还是王孙,高富帅的富没有了,高和帅还是保留了下来。再加上父母念念不忘复辟,对从小就对韩信进行贵族教育,让韩信饿肚子也身姿笔挺,剑不离身,活脱脱一个仪表堂堂的王孙。中等县城淮阴县不像国都有王孙,高级贵族都没有,没有人比韩信帅。

男孩子帅气自然引得女孩子喜欢。韩信帅得鹤立鸡群,走到那里都都吸引女孩子的目光,与之相比大郎就像透明人一样。大郎嘴上不说,嫉妒恨已经深深埋在心中。因而说起韩信来特别狠,特别毒。他知道父亲怕别人说他忘恩负义,下不了决心将韩信赶出去。所以他上纲上线将韩信说成借恩做老爷,给了父亲赶韩信的借口。

张亭长虽然过了心里那道坎,但要他还是说不出来。既不说同意,也不说反对。一家人都在等父亲做决定,可是父亲就是不做决定。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不语。

知夫莫若妻,张妻知道这事只能做,不能说。亭长虽然是低级,但还是要面子。绝大多数亭长都是要面子的,不像刘邦,不顾社会舆论,吃喝嫖赌,赖账不还。普通人像南昌亭长底线太高当不了皇帝,刘邦可以。淮阴毕竟是处于交通要道上,不像沛县不在国家主干道上,放肆一点也不会引起上面的注意。泗水亭长刘邦可以明目张胆做,南昌亭长就有所顾忌。

“地里活那么多,都忙不过来。明天起早半个时辰吃饭,吃完饭,大家一起下地干活。”张妻说。

提早吃饭,还不通知韩信,韩信还吃个屁呀!高,真高呀!张亭长满心喜悦地看了妻子一眼,却装作不满地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没事好,万一出问题,引发众人指责,可以推给老婆,自己不知道,不同意。都是老婆的责任,老婆替领导背锅,古今中外都一样。

第二天早晨饭点,韩信挎剑准时来到亭长家。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堂屋餐桌上空空如野,一只碗、一双筷子都没有。韩信喊了一声没有人答应,韩信又喊了几声,还是无人答应。人都去哪里了?可能有事出去了。不管了,留饭就行。于是韩信走出堂屋,走入厨房。走到灶台前,揭开锅盖一看,干干净净一粒米都没有。有摸锅,还是热的。一看灶膛木炭还没有燃尽,草木灰中还有煤炭燃烧的点点红光。这是已经吃完饭了呀!

韩信突然感觉到巨大的侮辱,不欢迎就直接说嘛,何必偷偷摸摸。靠人人跑,靠山山倒,真是人心隔肚皮呀。亏得父亲临终前还交代若是困顿,可以带上这把宝剑去找南昌亭长,南昌亭长会看着这把宝剑的份上帮他一把。

南昌亭长的确帮了他一把,留他蹭吃蹭喝了近半年。南昌亭长儿子和老婆不是说大半年吗?吃谁的谁心疼,谁都会不由自主感觉时间长。蹭吃蹭喝的人总觉得没有吃够,不由自主感觉时间短。韩信就觉得没吃几个月。韩信从小父母灌输的是贵族教育,按贵族眼光看问题。孟尝君都养三千门客,朋友可以两肋插刀,我爹把你当成朋友,我只蹭口饭你就这样羞辱我。愤怒让韩信失去理智,根本没有想管子还说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恩义自然浅。亭长家的余粮也不多,能留你白吃近半年,也不算忘恩负义。

韩信转身就离开了亭长家,饿着肚子漫无目的地前行。走着、走着就走到父母的坟墓前。韩信父母坟墓位于淮阴城西,一片荒凉之地,周围空荡荡的,除了水塘和芦苇,什么都没有,连坟墓都没有。韩信就将父母埋葬在水塘之间的高地上。之所以选这里葬父,因为这是一片无主之地,卖地需要花钱,韩信没有钱。韩信只能脑补对自己说,这个地方风水,开阔将来发达了,作为家族墓地,可以葬万人,子子孙孙都够用了。

淮阴位于苏北盆地北部拗陷区,构造沉降使得其地势低,水往低处流。淮河就沿低地由西向东奔流出海。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在苏北盆地开挖运河——邗沟,将长江与淮河链接起来,以方便战争物质运输。邗沟与长江相接发展起来的城市是广陵(现称之为扬州),与淮河相接发展起来的城市是淮阴,淮河南岸的意思。

韩信站在墓地向北望,淮河展现在他眼前。顺着淮河向西望,父亲说淮河的西头就是故乡新郑,韩国的故都,父母带着襁褓中的他出逃的地方。他原名不叫韩信,改名韩信,是要他牢记不忘复兴韩国。信与兴同音,取名,信,既隐含复兴韩国信念,有避免让人联想要造反,抓住把柄。父亲临终嘱咐又出现在韩信眼前。

父亲指着宝剑对他说:“我不行了,带着宝剑杀回新郑就靠你了。”

韩信自言自语说:“父亲,我会带着这把宝剑杀回新郑的,我一定会恢复韩国的。”

韩信转头向东回望,邗沟东岸是淮阴县城,西岸是南昌亭,是韩信生活的地方。韩信家穷,县城房租太贵住不起,只能住在城外。邗沟西岸虽然不如城里繁华,但运河带来的便利,也促进了商业发展,也变成了一个小镇。

韩信对着淮阴城暗下决心说:“等着吧,等我打下新郑的那一天,你们会后悔的。”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