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开始追风逐浪 第79章 两个会撞档期了!

作者:小波不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4 02:04:47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宿舍楼的工程刚打了个地基,还没盖上半层,天气转冷没法继续施工了。

这个时代的基建能力还是弱,要是放到后世估计主体都有可能主进去了。

建筑工程停工,麻织厂的其它活停不下来,十万多米元的单子到了尾声,但后续又来了单子,今年厂里的职工得一直忙到过年。

合计了一下,仅今年接的活,就有可能上三十万米元,一年时间不到能将外贸业务扩展的这么大,宿建平也没预计到。

“老牛、商事厅那边透露了汇改的确切情况,从明年年初开始企业的结算汇率是一米元换两块八的本币,比之前的传说稍微低一点,但也没低多少。更关键的是,企业能将三成的外汇直接留到自己的账上。省里为了鼓励外贸,还会将一成的钱换成外汇卷发给咱们。

按咱们今年差不多30万米元的单量来算,明年若是能保持,咱操作得当的话,厂里很可能会进账一百五十万。不但能将之前所有的饥荒都还上,还要节余为数不少的钱,这可是个麻烦事。”钱一下多了这么多可不是好事,惦记麻织厂钱的人不在少,宿建平不得不赶紧和老牛商量应对办法。

“厂长你是说咱结余的钱多了会被公社逼着多缴钱?你不是和马主任沟通过了吗?”

“那也没预计到会有这么多钱啊!公社那边咱还能应付,我怕的是县里和地区惦记咱账上的外汇。”紧花赶不上快挣,盖个宿舍楼之类的花钱法根本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挣钱需求。

“他们怎么惦记哪?我们是集体企业,又不是国营企业,难道还能凭空将咱账上的钱给要走?”

“人家要不走不会借吗?借外汇还本币,到时候咱上那说理去?还能打官司不成!”

“哎呀!是啊、那可咋办?”

“还能咋办?我看只能通过扩产来解决了。我觉得、咱们厂有必要建一个以进口设备为主的高端麻纺产品生产线。既然要进口设备,那不是得花外汇?我看咱们手里留存的外汇都未必够。

这个样子吧、过几天你带两个人先去省纺研所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到沪上、广州、鹏城都考察一圈。回来后,制定一个咱们厂建设先进亚麻纺织产线的方案,我们尽快启动扩产事宜。”

没办法、钱逼着人只能加快步伐,不早做打算,明年赚的钱可就不一定是厂子的了。以前是被最上边薅羊毛,下边的单位跟着喝汤,往后说不准会被下边的单位薅的更狠!

“厂长、这种事,我怕是干不来,我觉得还是伱出马更合适。”一时之间老牛都不敢接这么大的担子了!

“你得锻炼!总不能厂里的啥大事就我一个人上吧?我看这事由你牵头更合适!不然那一天我不主持厂里的工作了,你咋顺势接手哪?”

那一天是那一天?老牛被宿建平的鸡汤灌的有些迷醉。他感觉离自己完全接手麻织厂的工作又近了一步,现在的麻织厂可不是以前半死不活的小厂子。一家年产值过百万的厂子,放眼整个地区也没几家。以体量来论的话,麻织厂的厂长最起码不弱于地区水泥厂副厂长的地位。

“厂长、我第一次干这活,你说我们厂上新线的原则是什么?这样我出去考察的时候,心里好歹也有个谱!”

“原则?我看就是小而精,产线不宜过大、太大咱没实力承受,但设备得先进要确保我们出的产品有国际竞争力。再一个、产品线要有扩展的余地,咱不可能一年就搞好,要分期建设、边生产边扩大,用三五年时间真正成型。一年花个十万美金,持续投入上三五年,咱们厂的规模就真正上来了!”

“我知道了!有厂长高瞻远瞩把握大方向,我一定给咱厂考察出一套最合适的扩产方案。”

信心满满的老牛出了山,奔向了大城市,这回他是真想搞出一番大事业来。

……

“啥、金州军区要开《一代人芳华正茂》和《拯救战事郭启安》的研讨会?问题是省上刚通知我参加先锋人物座谈会啊?会议的日程正好有冲突。”刚将老牛送走,宿建平本以为自己会闲一点,结果一天之内接到的两个让他去参会的电话且时间还一致,这让人很为难。

“这样吧!我们和军区那边沟通一下,看能不能把时间稍微往后调调,毕竟这个会只有你一个主角,不像先锋人物座谈会参会的主角那么多不好往后推。”打电话的杜平听到宿建平的两个会压到了一起,不得不想办法和人商量着改期。

有个吉普车就是方便一些,不用像以前一样提前一天去省城。现在当天的会,起早一点出发就能赶上。

到了省里的会场一看,好家伙、这一年时间里出现在大小媒体上的改革先锋们都在。什么万元户、养猪大户、种地能手、技改能手,国营企业经营能人以及宿建平这样的优秀社办企业负责人,形形色色齐聚一堂。

“宿厂长、咱们又见面了!上回采访你的那篇报道可是好评如潮啊。”在会议现场,宿建平碰到了一个半熟人,人报驻省的记者陈娜。

“陈记者啊!我能说你那篇报道给我增加了不少额外的工作。自你的报道发出去后,我收到了无数的读者来信。那么多信,根本回不过来。”

看到陈娜宿建平一下想起了她给自己惹出来的麻烦,在纸媒时代读者和作者的互动都通过信件来完成。但问题是宿建平的地址读者不知道啊,他们寄信、只能寄到杂志社和出版社。杂志社的人联系过宿建平要把读者来信转寄给他,宿建平以作者要和读者保持距离为理由直接拒绝了。

好巧不巧、陈娜的那篇报道让全国人知道了宿建平是在一个叫新湾麻织厂的单位上班。这还了得?一时间读者来信就像雪片一样寄到了厂里。其中数前线战士们寄过来的信最多,已经凑了好几麻袋。

照这个趋势、别人是买房子放读者来信,宿建平得单独盖院子放信。他同时也明白了一个事,同时代的作家那么多,为啥就郑老爷子收到的信最多,除了他的读者主要是单纯的小朋友外,他的工作地址大家都知道也是一个原因。谁让他发作品的杂志社,就是他办的哪!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