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开始追风逐浪 第53章 抵达昆明

作者:小波不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25 10:09:55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老牛、事出突然,厂里的事就只能压在你一人身上了。好在现在咱们任务明确,只要将印染的问题解决,样布这块就能试制。我离开的这段时间,你将这事搞定就成。纺研所那边的老秦也是个直性子,和他打交道比较容易,有啥说啥就成,你放心沟通。”接到任务后,宿建平连夜让老牛坐着拖拉机来到了金州给他交代工作安排。

“建平、咋好端端的让伱去前线哪?你又不是当兵的,就这么去前线是不是太危险了。”牛育森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整的有点懵,一个劲的说去前线有危险,工作的事都没心情操心。

“这事说来话长、总之是zz任务,必须得去。危险这块倒没啥担心的,说是去前线,我们去的其实是前线的后方,正经交火的地方就是想去部队也不会让去的。

我放心不下的是咱厂里的工作,贷的款已经花的差不多了,如果不尽快有成果上上下下都交不了差。我走之后,压力就压到你一人头上了,硬着头皮、咱也得把这事给干成,”老牛同志能关心咱的安危,宿建平心里还有些感动,不过他这是瞎操心,现在最重要的是厂子的事。二十万贷款要是弄不出名堂,可怎么给人交差?

交代完工作安排后,宿建平又拉着牛育森去了纺研所和那边进行工作交代,接下来两个多月时间全得指望他们了。

……

七九年十一月七号,宿建平与其他十一位陇省作家汇合,先到了省军区,然后到金州军区驻地报到。

在军区招待宾馆、负责组织采风团工作的军区宣传口的负责人向他们说明了此次南下采风的纪律,并每人发了一套行装。

采风期间、个人所带的物品将寄放在金州军区招待所,等他们从前线回来后再行领取。采风期间将进行准军事化管理,所有行动得听指挥,不能随意自由行动,甚至对外联络都得提前报备和审批。

尽管纪律很严但生活待遇还不错,采风团的接待工作是按部队中层干部的标准来安排的。住宿、伙食标准很高、出行有专车和专列。

十二个人的采风团被分为两组,一组去广西前线、一组去云南前线,宿建平被分到了云南前线这一组。

行程相当紧凑,第二天上午、一行人便在军队干事的带领下乘坐军资专列南下。

“建平老弟、你说我们会不会上前线碰到敌人?”在采风团、宿建平遇到好几个熟人,其中关系最近的是秦州的茅海军,因为熟悉、这老哥一上车就过来和宿建平攀谈打发时间。

“大规模的战事已经结束,现在前线就是局部攻防战,要是我们都能遇到敌人,那前面的仗不都白打了?”宿建平很无语的回了一句茅海军,这老哥也真会瞎想。现在又不是前几十年,你以为咱和写《保卫延安》的作者一样,要随队和人一边交火一边搞创作啊?

“见不到敌人?那咱采个啥风?这不就是白折腾人吗?我还想着这次去前线,写一部正经的反映一线战事的纪实文学哪。”

“老哥、你好好说话,还没到地方哪,你怎么就知道写不出好作品?咱们又没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真让我们到战斗一线,那是给战士们添乱。

即使不去一线,我们还是能接触到真正在一线作战的战士和干部,他们的战斗经历和事迹肯定会给我们的创作提供很多宝贵的素材。”

茅海军的话把宿建平吓了一跳,这张大嘴巴真是啥话都往外秃噜。去不去战斗一线,只不过是宿建平的主观判断,万一被这家伙的嘴一渲染传的似是而非,说不定就犯了政治错了。所以宿建平赶紧用话往回找补,在这么敏感的团队、以后说话可得加点小心。

军资专列没有直达昆明,到了成都后要停靠两天,采风团的人又被安排到了这边军区的招待宾馆住了两天。

“宿老弟、成都不是南方了吗?我咋感觉冷嗖嗖的不比咱那边热多少?我看给咱们配的行装里没有棉衣,到了云南后、不会将人给冻着吧?”在宾馆、茅海军就像一个好奇宝宝一样,心里一有疑问逮着宿建平就问个不停,感觉是被当作人肉百科来用。

“你没到过成都吗?你们秦州离成都这么近的?”

“还真没来过!我又不是像你这么出名,那有机会随便出省?给你说实话、活到这么大,我连燕京都没去过哪。”

这不应该啊?他虽然不是全国知名的作家,但在省内还是能数的上号的,怎么出门的机会如此少?连离秦州不远的四川都没去过?居然不知道四川这边在隆冬时节挺冷的?

“云南那边的纬度更低气候要比成都这边热一些,昆明不是被人称为春城吗?四季如春,应该用不到棉衣。我也是第一次去云南和你一样蒙头转向。不过挨冻的事,我看你不用担心,几十万人在那边作战,咱们后勤保障水平又不是刚解放那会,还能让人冻着?”

穿越之前的宿建平还真去过昆明和西双版纳,冬天和夏天都去过,但他不能表现出太见多识广的样子。眼下的自己、也不过是只出过两次省的土豹子而已。

在成都滞留了两天后,继续乘军列南下,到了昆明算是正式到达战区后方。

昆明是西线战场的总后方,物资和人员都在这里集结,采风团到这里后就要开始正式的工作。

作家采风团不像其它来慰问前线的团队,既没带任何慰问品、也没带才艺,纯粹就是带着一张嘴过来的,搞的战事指挥部举行的欢迎仪式都有些冷场。

不知道别人啥想法,反正宿建平感觉是尴尬的要死。战士们欢迎别人,即使得不到物质的慰藉起码精神上是能得到关怀的,咱一个作家能给人啥?只能让人白高兴一场。

饶是啥都没有,前线的将士们对采风团的到来依然重视无比。欢迎仪式刚结束、士兵们就热情的将采风团围了起来。

这时候、就是体现知名度的时刻了。那怕在采风团的六人中宿建平是唯一没有出过书的人,可作品的影响力大啊。参加欢迎仪式的陇省籍的将士,纷纷用本方言和宿建平打招呼寒暄。他们应该是看过《新湾词典》的,用这种方式打招呼、是他们想到的和宿建平这个“大作家”拉进关系的方式。

当然、方言乡音也是他们思乡之情的外露,《新湾词典》可能也能给远在外地作战的陇省籍将士们一些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想到家乡父老的音容。

同时通过这部小说、他们也能找到与外地战友交流的话题。“看、我们家乡的方言是这个意思,这回你总知道我老说的是啥了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