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朱棣询问起来,朱允炆所言的生意,究竟是什么。

一问才知道,竟然是关于织造行业的。

天下人都知道,织造行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利润的确巨大。

然而,也正因为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根本不是轻易究竟搞定的。

朱棣皱着眉头说道:

“若你把事情搞定了,是不是意味着,原来的一切旧模式都会被推翻?”

“正是如此。”

“那样的话,会有很多人想除掉你,或者,将你的织造局破坏掉。”

“四叔,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技术进步就是技术进步,不能因为利益集团的存在,而停滞不前。”

“贤侄,多想,不宜过快行动。”

朱棣伸手指向南方,“江南依靠纺织业生活的人,何止千万,一个不小心,便是百万槽工衣食所系,会死太多太多人了。”

此话不假。

百万槽工衣食所系。

漕运一条道上,就有上百万人参与其中。

这上百万人,又各自成立家庭,便是数百人人口,都依靠漕运吃饭。

纺织行业牵扯到的上下游产业更多,从业人口比漕运还要多。

不是不能动。

却不能乱动。

任何一步行动之前,都得考虑上千万人的生计。

朱允炆是希望提高生产效率,把整个时代的纺织业技术,都向前迈出一大步。

然而,步子太大,容易扯着淡!

朱棣说的话,也是给朱允炆提了一个醒。

沉默片刻之后,朱允炆说道:“我得先去江南一趟,摸清楚整个纺织业的上下游,再做下一步打算。”

“孺子可教!”朱棣十分欣喜,“若是遇到麻烦,可寻找你六叔帮忙。”

楚王朱桢。

排行老六。

就藩在东南富庶之地。

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为的是什么?

为的是压制豪绅。

自古以来,东南一旦富庶起来,成了气候,就想着利用自己的人手,把控朝局。

有钱,事情就好办。

皇权不下乡。

朱元璋想做的事,一直都是把权力的触手,深入到基层去。

可是那些豪绅大户,却希望下面是自己的独立王国。

自从宋朝以来,皇帝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到了元朝,情况更严重了。

元朝的基层治理,几乎为零,全部交给了那些豪绅大户。

豪绅大户在地上上,等同于土皇帝。

生活在地方上的老百姓们,一辈子都难走出村落,对于他们而言,当地的豪绅就像是皇帝。

应天府的皇帝,他们没见过,也没听过,只隐约听说,可能姓朱。

地方上的豪绅把控了基层的官吏,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朱元璋深受其害。

故而,才会把王爷分封各处,弹压地方豪绅大户的力量。

除此之外,明初一堆骄兵悍将。

朱元璋把各路王爷,封到地方,也是为了稀释兵权,确保兵权被朱家牢牢的掌握在手里!

……………………

应天府。

早朝。

朱老板坐在龙椅上,俯视着下方,所有朝臣的神色,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满朝文武,对于朱老板是又敬又怕。

几乎没有人,敢主动抬起头来,与朱老板对视。

朱元璋手里拿着厚厚的奏折,心情却是极好。

寿州的事情广为流传,朱允炆九岁的年纪,就把淮南的大旱给解决了。

实在难得!

除此以外,水泥厂顺利落成,成为了一棵摇钱树。

地方的老百姓,当地的豪绅大户,应天府里的达官贵人们,都从中赚取到了不菲的利润。

也正因此,各地的官员们上书,称赞皇长孙做事做得好。

更是有很多官员,从各种角度论述,朱允炆这样能办事儿的圣孙,将来一定会把大明朝带向新的巅峰。

有的人直言,应该让朱允炆去江南的富庶之地,发挥他的才能,促进地方发展。

朱元璋认为许多官员说的有道理。

他非常有心去培养朱允炆,朱允炆的经济才能,在富庶之地,能发挥出更强的效果。

不得不说,淮南那些家族们的策略很高明。

针尖对麦芒。

直接与朱允炆针锋相对。

划不来。

不好搞。

毕竟朱允炆是皇室成员,直接搞暗杀,如果被朱元璋知道,恐怕要杀个血流成河。

淮南的大家族们,各自出了一部分银子,在朝中收买言官,帮助他们鼓动舆论。

效果显著。

朱元璋再厉害,洞察力再强,他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来自于下面的汇报。

从寿州到淮南,这么多官员都说,朱允炆做得非常好,是绝对的好圣孙。

再加上朱元璋前段时间,抽空去了一趟寿州,亲自见到了朱允炆做出来的成绩。

陆仲亨站了出来,恭敬的说道:

“大明王朝,顺应天时,若非如此,怎么会让陛下得好圣孙,处理淮南旱灾,当为陛下贺!”

他这么一说,其他的文臣也纷纷站出来,向朱元璋表达庆贺。

朱元璋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吃这一套。

然而,这一次庆贺,是说大明朝未来后继有人。

朱元璋,朱标,朱允炆。

三个人都颇为出色,合力治理大明朝,至少能保证大明朝兴盛百年。

即便是朱老板,也高兴的很。

“咱的好圣孙,在淮南大旱这方面,应对的特别好,不过,他只有9岁,把他调到苏州府,富庶之地,容易搞出乱子来。”

陆仲亨随后说道:“陛下,淮南大旱,涉及到几十万灾民,在这种情况下,皇长孙能处理好,苏州府多年来没有大灾,正好发挥皇长孙治理经济的才能。”

“是啊,陛下,皇长孙如此才能,不能因为年纪小,就不加以重用。”

“皇长孙天资聪颖,更应该锻炼,使其变得更加强大,乃是我大明江山设计的福分!”

满朝文武,各有各的心思,最后形成合力,基本上都在劝说,让朱元璋把朱允炆调到苏州府。

苏州府繁花已久,放眼整个大明朝,能比苏州府有钱的,真的不多。

朱元璋在沉默片刻后,终于点头:“再给他点时间,处理好淮南的事情,随后调任苏州府,咱也想看看,他还能给咱带来多少惊喜!”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