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改明末 第124章 复社如何?

作者:圣灵之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9 07:19:18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将军,你说是这个东西?”杨影怜指着张克清的喉结说道。

“嗯,看来你也注意到了。女人没有喉结,所以无论你装扮得多么好,懂的人,只要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女的。”张克清回道。

“多谢将军给小女子解惑。”杨影怜此时也不再装作男人,直接承认了下来。

“回去吧!免得家人担心。”张克清再次告诫道。

“家人,我没有家人了。”杨影怜闻言不禁感伤。

由于家贫,她从小就被掠卖到训练歌姬的归家院。在名妓徐佛家为婢,后被嫁与年逾花甲的周道登为侍妾。

周道登死后,十四岁的杨影怜(柳如是)被赶出周家,为了生存她被迫成为歌妓。

在以诗文会友,结识了“几社六子”的同龄名士宋征舆,以为双方能有一段美好的感情,结果宋征舆性子过于软弱,迫于母亲的压力,跟她断了来往。

杨影怜后来又与“几社六子”“云间三子”的陈子龙相恋,至于能不能在一起,杨影怜也不知道了。

在杨影怜念想到陈子龙之际,陈子龙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来到了她的身边说道:“影怜,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对于自己喜欢的女人和别的男子这么聊得来的样子,陈子龙不禁有些醋意大起。

此次陈子龙与宋徵璧、宋征舆、李雯等人一起到京城参加科考,复社盟主张溥召开文人聚会,他们作为复社中的名人,自然得来参加。

“子龙,你来了。这位就是京城中一直身负盛名的张克清张将军。”杨影怜一见到陈之龙,眼神都变得温柔了许多,连忙跟陈子龙介绍起了张克清。

“张将军,这位公子叫做陈子龙,字人中,人称‘几社六子’‘云间三子’之一....”

虽然杨影怜介绍了陈子龙一堆的名头,但是陈子龙是谁,张克清是真的不知道,也不认识。

当然,如果张克清知道陈子龙的史料,应该对他还是挺佩服的。

他虽然是负了柳如是,却没有负大明。

明灭亡后,他依旧是奋战抗清,直至被俘后投水自杀了,还被清军给斩首弃尸。

总之,比起“云间三子”中的另外两个宋征舆和李雯,他算是有骨气的存在。

“原来是张将军,久仰大名。”陈之龙在听到了杨影怜的介绍后,立马对着比他年轻了许多的张克清拱手作揖道。

“陈公子客气了。”张克清回了一礼。

随着陈之龙的加入交谈,很快就有人围了上来。

面对着众人询问张克清的来历,陈之龙是直接说明了的张克清的身份。一下子,整个酒楼都热闹了起来。

毕竟京城中谁人没有听过张克清的名号?

很快,张克清就好像稀有动物一样被人围观着。

于此同时,张溥和张采也适时出现。

随即便见张溥为张克清解围道:“相信诸位才俊也都听说过张将军的名声,张将军为了朝廷百姓与后金鞑子厮杀不容易。”

“如今我们这次的聚会,难得请到张将军到来,不如就让我们以赞颂军队为主题,各赋诗文如何?”。

“好……”酒楼上下,一片的叫喊声响起。

不得不说,张溥做为盟主,说话处事就很是得当。

他先是赞扬张克清的功劳,最后却说要以赞颂军队为主题赋写诗文。

这是在吹捧张克清的同时,又不会让其他的人觉得“复社”是在讨好张克清。

随后,酒楼中的大厅开始点上了一炷香进行进行计时。

复社,做为人才济济的社团,能入社的都是帝国中的佼佼者,不久就有人赋出诗词。

这其中也包括了陈子龙,只见他在上交了自己的诗文后,立马就被评委的张采大叫一声好,并当中念诵了出来:

“大同女儿颜如花,十五学得筝琵琶。

莫向中宵弹一曲,清霜明月尽思家。”

陈子龙的诗文被张采念诵出来后,周围的文人感受着陈子龙的意境,也都是跟着大叫“好诗文”。

此文意境甚佳,最重要的是贴切的通过描述女人来形容战事残酷寂寞。

而张克清之前援救的就是山西大同府。

杨影怜听着陈子龙书写的诗,美目间尽是透露着钦慕。

对于他们文人之间斗诗斗文的内容,张克清也就听了一个大概的意境,具体怎么好,他也懂得不多。

毕竟做为一个唐诗三百首都背不会的学渣,张克清可不敢指望着和那些穿越主角一样,在文人聚会中偷背上几首诗,就能在大明帝国这些沉浸了十多年甚至是数十年的文学佼佼者中脱颖而出。

更何况,大明的诗词没有大清的那样匮乏和辞藻麻木。

所以张克清全程都是闭嘴不言,只是微笑面对。

事实上,众人也都知道张克清是一个武将,还是读书不多的那种。所以也没有人敢对他有任何苛刻的要求。

哪怕是在场的才子中是有人看不上张克清的武将身份,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无聊到会用诗文去挑衅张克清。

甚至说让张克清点评诗词之类的“挑衅”之语。

毕竟那跟一个成年人欺负一个小孩没有什么两样。而且真惹了张克清,他提出要“武斗”,自己不是也下不了台?

随着诗文的比斗的结束,这次的聚会也接近收尾。

张克清这次最大的收获是,见识了一大群大明帝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在互相吹捧下,对于自己的声望有着显著的提高。

至于想要忽悠他们跟自己,张克清是倍感无望了。

毕竟他们当中不是进士就是举人,前途无量,谁会愿意屈尊降贵去追寻一个武将?

“将军,不知道你觉得我们复社的氛围如何?”在这次文人聚会接近尾声的时候,张溥对着张克清问道。

“单纯就文章学术交流来说,氛围不错。如果是谈治国为民之类的,说句不中听的,做事情差点。”张克清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还请张将军不吝赐教。”张溥很想生气,毕竟复社可是他的心血,竟会被张克清这么评价。

“我听过你们当中很多成员讨论朝堂政策问题,只能说他们说得都很片面。”张克清说道。

“比如他们一听说有灾荒,就只会建议朝堂出银出粮赈灾。但对于应该用什么方案,他们却不会去商讨,只会一味的指责朝堂不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