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此子妖孽,断不可留 第74章 历史责任感

作者:东鸭西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5 12:02:12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朱元璋从未想过自己能有机会成为道衍口中所谓的千古一帝。

他的人生,他的旅程,并不是一场雄心壮志之旅,相反,老朱回忆起来。

自己更多的是被命运推动,一步步走过来的。

当他父母饿死在自己眼前,家人必须分开求生的时候,他想过的只是活着。

当和尚,满脑子都是吃饱饭,如果不是有人告发他造反,大概他还在皇觉寺扮演着属于他的角色。

发现自己还能打仗,娶了一个好妻子。

到后来,他身后有了许多人,他必须带着自己的家人和属下杀出一条血路。

一直到今年,不久前他登上皇位。

朱元璋扪心自问,他心里想的最多的,依然是如何稳固好自己的权势,治理好天下,让自己的子孙后辈不用吃自己吃过的苦。

理想……

对于务实的他而言,真的很远很远。

可如今有人告诉他,不管他怎么想,他确实有机会帮汉家人拿回失去了四百多年的幽云十六州。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

一个本来应该是百年后后人盖棺定论,他不应该是在生前意识到的成就被道衍说出来。

而且这个滑头的小和尚,难得真情实意告诉他。

他本应该可以和那些他期望不及的人站在同一个高度,甚至比他们更强。

【你给皇帝打开了思路,让他正视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当一个人意识到他能名留青史的时候,他做事的底线也许会变高吧?】

道衍瞥了一眼老朱,发现他头上的旁白还愣了一下。

自己随口说的话,居然还有这种效果?

不过转念一想,道衍也就理解了。

也许从后人的视角去看,那些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就该是一个特定的脸谱化的人物。

可谁都是爹生妈养的,怎么英雄也好,伟人也罢,就不能是凡人?

他们的成就,是后人的盖棺定论。

就说千古一帝的说辞,不也是百年后有人为了拍马屁,带上朱元璋。

恐怕发明这个词的人,都没认识到朱元璋真正的成就。

尤其是朱元璋,因为得罪了江南文人,还有紧随其后的清朝,都对他的成就进行抹黑和打压的。

也就是华夏走完了封建社会,后人对朱元璋的历史成就,才有了一个相对公允的判断。

而道衍,将几百年后后人对老朱的评价说给他听,他大概也很受震撼吧?

道衍发现,朱元璋甚至出现一丝他自己都觉察不到的不好意思。

自己又不小心,PUA了皇帝。

“老朱的问题,终归还是因为出身和经历的缘故,导致他某些方面不够大大气……”

道衍在心里琢磨着,那边的朱元璋看了看天色。

天已经接近黄昏,此时他应该会去上晚朝了。

不过他还不想走,所以给了高见贤一个手势,让他回宫通知取消晚朝。

“所以,另外一半呢?”

朱元璋平复情绪,故作平静。

“另外一半呀……”

道衍想了一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贫僧有幸,跟陛下一起去了汴梁,可一路走去,路上的见闻颇让贫僧揪心。

汴梁之行,本应该让贫僧看到宋时风华,也看到岳武穆和无数汉家先祖所期望画面。

北伐,民心所归。

可贫僧一路走来,看到的只是戒备和疏离……”

道衍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同样也是情感真实。

史书上学到的东西,终归没有亲自走一遍来得感慨大。

朱元璋静静地看着道衍,感受到他身上的苦痛。

他并不怀疑道衍是故作深沉,因为检校早就在去汴梁的路上报告过道衍的一切。

“贫僧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叫做张维的孩子,还有……”

道衍将见闻分享给朱元璋,朱元璋默然。

他知道道衍发生的一切,可从当事人口中听到这些话,又有新的感受。

尤其是道衍对张维说的,他帮助对方,并不是因为我佛慈悲,而是因为大家都是汉人。

道衍的表现,正符合老朱对他的印象。

不敬鬼神,却对民族大义有着很深的执着。

他有些恍惚,他梦中见到的姚广孝是什么样的人呢?

在朱元璋的主观意识中,那人就是妖僧。

他劝说朱棣谋反,他和朱棣一起进入应天府……

皇宫中的那把火,他也在一边目睹。

朱元璋一直觉得,是那个和尚带坏了朱棣,就如君王旁边的奸臣。

那样的人,一定不会拥有家国情怀吧?

想到此处,老朱望向道衍的目光,多了几分柔和……

“贫僧说过,秦皇和汉武,将分裂的中原融合成一个汉族,而如今经历了四百年的分离。

我汉人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从汉朝算起,我汉族凝聚人心,不过一千八百多年,可从幽云十六州沦陷算起,上次南北分裂,已经过去四百年。

四百多年时间,足以摧毁掉秦皇汉武建立起来的汉族认知。

也许如果没有陛下一统天下,或者这次北伐不利,南北划江而治。

则南北汉人,永远不能弥合也……”

古人对于家国和民族的概念,理解上和现代人是有偏差的。

道衍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一种责任感突然压在朱元璋身上。

这个时代的人,以中原为天下。

朝代更迭,并不能让他们将中华二字联系起来。

可道衍一段话串联上下两千年,朱元璋只觉得热血沸腾,他拳头捏紧,静心倾听。

“弥合南北,再造中华,就是陛下需要完成的另一半事业。

当年陈汤给汉武帝所言强汉,即为陛下所言之中华,若陛下若能弥合汉家人民心,则他的成就,不会在秦皇汉武之下……

其实,陛下想要迁都,也许他没有想过弥合南北的问题,可他的做法,也是往这条路上走……”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默默消化道衍的话。

其实古人做的许多事情,他们做这件事的时候未必会想到自己的历史评价。

首先是他们做了事,然以才有后世的盖棺定论。

可朱元璋发现,他只是简单的迁都,想要让首都立在他所期望的中原,竟然能给汉族带来如此大的影响。

这个影响,却让他对自己的另外一个决定,动摇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