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来之笔 第十二章 谎中谎

作者:的蓝 分类:女生 更新时间:2024-03-28 23:48:29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回到家里已是黄昏,随便弄了点面疙瘩汤吃,祖孙俩便关门洗澡,点灯数钱。之前韩氏手头存的银子除去这段时间花销,还剩下四两多,加上今天赚的八两,家里竟然有了十二两存银。韩氏高兴得手都有些发抖,全村没有几家有这么多银子吧?

“四月,这银子是买地,还是做什么,你拿主意。以后咱家就你当家,你可比奶奶强多了。今天那帕子,若不是你的主意,也就能卖个一两银子,指不定我还跟个傻子似的觉得赚了呢。八两?我是做梦都梦不到的!”

四月笑得开心:“奶奶,咱不买地。有钱在手上,还怕没吃的?”从古至今,种田向来是最苦的,挨饿最多的从来是种田人。她可没地主情结,有钱在手上,干什么不行!等钱攒够了,盖房子才是正经。

不过,在此之前,得与村里人进一步搞好关系,长期在这里生活,后面她还想指导大家奔小康呢。

从大人先下手还是从小孩先下手?对于村里大人来说,最好吃的是肉;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好吃的是糖。手头有钱了,四月便跟韩氏商量,一直以来对祖孙俩比较友善的几家,要上门去表达谢意。村里的孩子,不管谁家的,买些糖给孩子们吃,好歹也让村里孩子们感受一下什么是甜,借机向大人释放善意。韩氏没有反对,只问她,不年不节的,突然这样做会不会招人猜疑。

“怎会没有由头?奶奶,后天七月初九,我来丰家村正好三个月。就说我之前落户也没感谢大家,想表达一下感谢。反正我才十岁,发糖给村里小孩子们吃就好。几家当时参与救我的人家每家送两斤肉。奶奶,你觉得行不?”

“那可太行了!你看着办。不过,村里人要是有人问咱哪来的银子,要咋说?卖云锦帕子的钱能让人知道吗?”韩氏小心地问。

“当然不能让人知道。奶奶,我不是会认字会算账吗,到时我就编个故事,说是在县里帮了贵人的忙,贵人赏了我二两银子。奶奶你别拆穿我就行。”四月笑道。

韩氏想起之前四月编故事把县令夫人唬得信了的事,要不是她知道真相,她当时肯定也信了。只要四月能编得让村里人相信,她怎么会去拆穿。

四月先找到大牛,详细问了那天救自己起来的情况:丰四宝发现的,里正指挥,丰四宝下到水里把树拉过来,另外有四个汉子帮忙把树弄到岸边,里正把她抱上来,给她摸脉说她还活着的是有财大爷,大牛去叫的大夫,里正把她背回村后,就一直是韩氏在照顾。四月数了数,除了自己家,还有八家人帮了她。

她又去问了里正,只说是要感谢救了她的人,里正说的跟大牛一模一样,看来就是这个情况。她又了解了村里有多少十五岁以下的孩子,又有多少户人家。

里正好奇,这女娃娃是要怎样感谢?便直接问了出来。四月大致说了想法,里正惊道:“你这娃!胡闹!这得花多少钱?你们祖孙俩还要开荒种点粮食才能过活,如今全靠你奶奶卖绣品赚点钱过日子,怎么能这么大手大脚?你呀你呀!三嫂怎么由着你这娃胡闹?”

四月看里正惊成这样,乐了,这老头还挺可爱的,她故意凑到里正跟前,轻声道:“里正爷爷,我就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别人。我前天刚赚了二两银子呢!”

“啥?”里正一下声音就高了。二两银子,村里一般人家,一年都未必能存下二两银子。

四月露出得意神情:“是啊!前天,我不是跟奶奶一起去卖绣品吗?我跟奶说,不如去县城卖,看能不能多卖几文钱,就去了县里绣坊,卖了绣品。奶奶要去布店买后面做帕子的布,谁知道就看到布店的掌柜在与一个大婶争吵。那大婶家是外来的,之前在这布店买了各色布十几种,谁知回去后一算,发现布店伙计多收了银子,便又找了回来,布店掌柜自然是不肯认的。大婶之前买的布多,价格各不相同,大小也不一样,掌柜的七算八算就给她算晕了,她自己又算不清楚,气得在那儿抹眼泪。里正爷爷,我会算账啊,就主动过去帮大婶算,一下就算清了,是布店多收了大婶二钱银子。布店掌柜没办法,只好退了钱。大婶很开心,非要赏我二两银子。说是她家不差钱,就是气不过掌柜的欺负人,要讨回说法,大婶还送了奶奶一身布料做衣服呢!”一不做二不休,反正是编故事,四月索性把韩氏即将上身的新衣服也过个明路。

真能编!四月默默在心里给自己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没有生疏的业务点了个赞。

里正听得是目瞪口呆:“你说的是真的?”

“我还能骗里正爷爷?不过,奶奶不让我说,还让我以后不许管这些闲事。这哪是闲事?不管哪来这二两银子?”四月装模作样叹了口气。

这就不由得里正不信了,他私下真叮嘱了韩氏,拘着四月一些,别让她抛头露面。韩氏也一向做得很好,四月平时除了洗衣服,就很少出门,确实乖巧低调。他冷眼旁观了一段时间,也就放心了。哪里想到,这丫头在村里低调,倒跑到县里出了这么大个风头!

“你这丫头。不是不让你在人前显出本事吗?怎么就不听话?没让人知道你是谁吧?”

“没有没有!里正爷爷放心,我们平时也不会去县里,那天也是得了赏就赶紧回来了。可没告诉别人姓名。”

“那就好。得了赏是好事,可你也不该这样乱花。手头有钱就该攒着。你们祖孙俩也没田地,粮食全靠买。手头有点钱,遇事才不慌。你还小,不知道没钱的难处。”

“里正爷爷,你讲的我都懂,也知道爷爷是真心为我家好。可是爷爷你想过没有,我是奶奶收养的,在村里很多人眼里,就是外人。现如今家里就我和奶奶,生活上有难处,少不了要靠村里人帮衬,里正爷爷也不可能时时护着我们。还是得与村里人搞好关系。便没有这一层,当时若不是里正爷爷和村里叔伯们救我,我只怕也早就死了,这救命之恩,大家不提,我可不能装没这事。里正爷爷,之前我是没能力,现下得了这意外之财,怎么说也要让大家知道,四月心里记得大家的救命之恩,记得丰家村收留我的恩情。我就当是没有大婶赏我银子这回事。”四月一口气说完,清楚明白。

里正看着她,问自己:这真的只是个十岁的小姑娘吗?这孩子肯定不是普通人家出来的啊!

四月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里正只得同意。让她只管去做,村里人要是问起来,他来说。四月后来知道,范氏放出话来,说是韩氏绣的东西拿去卖,让县里有钱人家的太太看上了,卖了好价不说,还得了贵人的赏。

四月得知大笑,这真是谎中谎啊!她越来越喜欢这个大梦国的丰家村了。

第二天,四月跟韩氏一起去了清水镇。先到点心铺子,进去才意识到这是古代,她在店中来回转了两圈,最后选择了一种手指粗细约两寸长的麦芽糖棒,外面粘了一层白芝麻。村里小孩五十多个,问了点心铺老板,店里总共也就一百二十多根,她便索性全买了。掌柜的很是高兴,还送了她们一小包桃酥。出了点心铺子,两人直奔肉铺,买了十六斤肉,按两斤一提分好。屠户见她们买这么多肉,又送了六根大骨,骨头上肉似乎比以往多一点。

背篓装得满满的。祖孙两人买了要的东西,便往回赶。刚进村,便有许多村民热情地跟她们打招呼,往两人背篓里张望。

范氏新鲜出炉的谎言已经传开,大家都知道韩氏卖绣品赚了钱得了赏,觉得都是四月带来的福气,要答谢之前参与救四月的人,还要给全村的孩子发糖吃。之前村里人还半信半疑,待见祖孙俩背了装得满满的篓子回来,哪还能不信?村里沸腾了,特别是孩子。

四月之前了解时已经知道,全村还真家家户户都有不满十五岁的孩子,这就太好了,要是哪家没有,还真得罪人。

午饭前,韩氏便领着四月,提了肉,到八户人家一一上门答谢。八户人家自然是喜笑颜开,那可是两斤肉啊!大家一下就站了队,以后要维护四月成了他们每家的共识。里正家和大牛家,还一家多给了两根大骨头熬汤喝。

下午,村里的小孩都来韩氏院门口排队领芝麻糖。孩子们又兴奋又紧张,踮着脚吵吵嚷嚷,许多大人也站在周围看热闹。

一个婆子对自家孙女喊:“细妹,领了糖不许吃,拿回来给奶奶。”

她这一喊,另外也有几个妇人婆子,嘱咐家中女孩子领了就拿回去,全是叮嘱女孩子不许吃的。那些女孩子们,大都怯怯地,不敢说不。

四月心里火腾地一下就冒出来了。

她大声道:“大家听好了,等会领芝麻糖,不管男女大小每人两根,必须当场吃一根,谁要是不吃带回去,就不发给他。”

四月声音很大,那几个婆子妇人哪里不知道是针对她们的,看到周围讥嘲的目光,都红了脸,不再做声。

四月说到做到。不管是谁,都要当面吃一根。那些女孩们自然是巴不得,就站在韩氏院门外,赶紧把一根芝麻糖咬断全部塞进嘴里,再慢慢嚼。另一根交就交吧。

村里小孩们,大都只在过年时能得到小块麦芽糖甜甜嘴,特别穷苦人家的孩子,可能还没吃过糖,这样滚了芝麻的麦芽糖就更不用说了。这一刻真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不光领到芝麻糖,四月还规定必须现场吃完一根!这要是拿回家了,大人哪会让他们这么痛快地一次吃一根!

能自己领的孩子都领完了,还有几个抱在手上的奶娃娃,也让他们的娘抱着来领了两根。两根芝麻糖,让全村洋溢着过年般喜庆的气氛。孩子们虽然当场吃了一根,都还能带一根回去跟大人分享。

孩子们全部散去,芝麻糖还剩下了十几根。四月和韩氏也各吃了一根,太甜,又粘牙,吃过各种高级糖果的四月不是很爱吃。韩氏也嫌粘牙,她还是爱吃桃酥。四月便把剩下的芝麻糖又分成两份,一份送给里正家,他家除了丰实,还有四个孩子,有个还是两个月的小宝宝;另一份送给大牛家,这是四月内定的第一家精准扶贫户。

自从四月来了后,大牛家吃的好多了,小鱼干每天有得吃;四月只要买大骨头,每次都会送一根给大牛家。大牛兄妹三个眼见的脸上肉都多了起来了,连柳氏气色也比以前好,也不再那么一脸苦难。唯一让他们一家苦恼的是,韩奶奶家现在连水都不用挑,柴火暂时也够用,就没什么他们能帮得上忙的。大牛实在心里过意不去,没事找事,把那块暂时空着的荒地,给重新翻了一遍。

转眼到了秋收时节。今年可算风调雨顺,田里收成还是不错的,稻谷亩产大都在三百斤左右,竟是近十年来少有的好年成。全村人喜气洋洋。四月得知这时候粮食亩产这么低,狠狠地吃了一惊。她有想过古代农业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却不知道这么低。

大牛家只有两亩水田。柳氏和大牛兄弟俩齐上阵,几天功夫也便颗粒归仓了。交一成税后,还能落下五百多斤粮食。柳氏卖了四百多斤新谷,趁新粮上市陈粮便宜,买了两百多斤陈粮和杂粮。托好年成的福,这一出一进,家里第一次有了近一两银子的收入。柳氏一拿到钱,便先还了之前借韩氏的二十文钱,还送去三升新米给她们吃个新。

池塘里小鱼已经很难捞到,秋收前二牛便已不再去捞,好在之前晒的鱼干还可以吃一段时间。看着家里陈粮新粮三百多斤,还有近一两银子的存钱,想到三个孩子总算可以放心吃几天饱饭了,柳氏第一次真正喘了口气。

四月也趁着这时机,新粮陈粮杂着买了一些。她按一天三顿正常就餐算过每天消耗粮食的量,家里基本会保证有半年的口粮。四月深知这是在古代,手上有粮,才能心中不慌。韩氏已经彻底躺平,完全把家交给四月当,她明显感觉到这才十岁的小丫头把家里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吃穿用度全不用她操心。

秋收不久,天开始连绵地下起雨来。大家都说这雨下得善良,等粮食都收起来才下。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