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县志 第8章 重修嘉鱼县志卷之一·营建志第二

作者:佚名居士 分类: 更新时间:2024-04-11 00:36:30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司空列职于冬官,凡邑有大兴,作皆以为民,民或未之知也。既用其财,复用其力,于是大事未举,怨怼生焉。古者因事立法,与民宜之,占营室以审天时,正方位以合地理,节劳逸以顺人心。急所当务罔有纷,更不待国中之黔。执朴以抶而畚挶兴规模具矣。后之君子览建置之由,其可忘节慎之义乎?

城池

重关百二,表里金汤,天府之雄,皆因地利。邑虽小必凭险以立,恃陋而不设备,古所深讥也。志城池。

旧志云,嘉鱼县治东南阻山,西北距江,居民鲜少,旧无城池。前明正统时,仅土垣木栅。正德间,群盗大起,知县陆槐因故址拓築,女墙上覆以瓦,周围二百雉,厚六尺,高倍之。四门曰东望,曰南薰,曰西成,曰北鑰,岁久倾圯。万历戊寅,知县吴骙闻之,两院守巡巡抚都御史陈公瑞疏请改築,易以砖石,周围四里,东西广里余,南北袤二里,城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三尺,上设女墙门,建一小楼,曰寅旸,曰乡明,曰迎江,曰定奎。又为一小门西出,曰水西门。西北有便粮门,今闭提学副使张邦奇,邑人方逢时俱有碑记,以后修築未详。至雍正十年,大雨倾毁三百丈,现任知县张其维捐俸修葺坚完,居民永赖。

池以水为险,城南距湖,西北距江,亦若汉水以为池也。惟东为驿路,车马往来之区,盖负郭居民场圃村落耳。

廨署

官署非籧庐比也,所以谨内外,肃观瞻,崇卑大小,其制各殊,皆有堂廉之义焉。君子攸跻,可仅视为传舍与志。志廨署。

县治在龙潭山前。元至正甲辰,知县李夔建大堂、仪门、县门、六房及典史衙门舍。明洪武初,知县姚以德建后堂。正统六年,知县莫震重修,成化中,知县马炳然续修,外设鼓楼三间,则知县姜溥所建也,以后修建无考。至康熙乙亥,大堂全倾,前令李檠鼎修。乾隆元年,现任张其维依式修辑,并添设捲篷及牌坊,皆改观焉。

今制县门一座,仪门三间,大堂三间,穿堂三间(额曰见心),后堂三间(额曰主敬),架阁三间,东西司房各五间,住宅在主敬堂之后,申明、旌善二亭在县门西,今废。

按察分司在县治北,知县姚以德建,今废。

布政分司在按察分司之右,知县黄开建,今废。

寅宾馆在县门内东偏,正统七年建。

土地祠,头门内东偏。

监舍在西三房后,今移东。

典史厅在县治东偏。

佐理厅三间宅在后,康熙丁酉年,典史戴士鹏重修。

簰洲巡检司署在县北七十里,洪武元年,巡检李颜建。

石头口巡检司署在县西六十里,洪武元年,巡检谢希颜建。

鱼山水驿署在县北五里,洪武元年,驿丞邓宗文建。

石头口水驿署在县北六十里,洪武元年,驿丞邓思贤建。

簰洲水驿署在县北八十里,洪武元年,驿丞瞿福受建。

太平湖河伯所署在县西一里,所官汤旺建。

黄冈湖河伯所署在县西南八十里,所官郑建。

头陀港河伯所署在县东三十里,所官罗学贤建。

致思湖河伯所署在县东北六十里,所官完者帖木儿建,今驿丞河伯所俱裁。

惠民局在县治前,洪武七年,训科童祥建,今废。

养济院在县东一里,洪武八年,知县吴启文建,今废。

庙祠

妥神有庙,祈报有时礼也。祈典所载,皆有功德于人,忠臣烈士,出其灵爽,福佑斯民,亦所谓暗理王纲者,各以类书之。志庙祠(续志)

城隍庙旧在县西,燬于兵。洪武三年,知县王孔昭迁于县东南会真观之基。天顺三年,知县刘循修。弘治间,知县马炳然重建,中为正庙,东、西两廊为左右司,前有拜厅、仪门,后有过亭、寝庙,正统九年重修,至国朝圯。顺治八年,鼎修。雍正元年,知县汤星南捐资买庙,后基地建立后殿,又买庙左余地丈余,契存监修人甘健也。龙挥千熊,世理收执。

张王庙在县东北一里许,洪武十五年,知县吴启文建。弘治间,知县姜溥改建,并祀关壮、缪岳、武穆,故称三忠。正统十三年重修。嘉靖己亥,以庙基为儒学,而移其祠于东山之麓,仍称三忠祠。

关圣庙旧在县东,地址湫隘。永乐三年,县令冉通迁置东岭之上,邑民祀之,今废。

吴王庙在县西南石头口,赤壁山右,三国时孙权保此,民怀其惠,立庙祀之。洪武十六年,知县刘秉政重修。

五通庙在县东东岭上,创始无考。

梅山龙王庙在杨药洞口,创始无考。岁旱,入洞取水,祈雨有应,岁久圯废。正统十四年重修。

龙王庙在县南六溪口,元时建。洪武十六年,里民吴继祖重修。

许真君庙在大崖山,创始无考。今横山有真君山,其庙亦圯。真君相传有仙迹,旧志不载。

靖江王庙有四,一在六溪口,庙在江干,威灵赫濯,能分风,上下官商往来,必亲祷致祭,无扬帆竟过者。创始不知何代,雍正九年、十年,都宪迈前后捐金四百两,暨官民赍助,庙宇鼎新。现任直线张其维复修前殿及庙门,又砻石以固江岸,庙址益坚,永无崩啮之患,实称壮丽。一在县城水西门内,邑人岁时奉祀,有祷必应。一在灌矶山之麓,丁家池之上。一在小龟觜。靖江王有庙,自此始今,庙祀迁四境,惟此俗称祖庙云。

文昌祠有三,一在文庙大成门之东,一在儒学仪门外之东,明知县程可登建,左有作人塾祠额“文昌书院”,春秋致祭。一在法华寺山门之西,为文昌会馆,今废。

吴王行祠在县西南,地名界石。明洪武八年里民徐福建。

东岳行祠在县东。宋时旧址,元建而复废。洪武二十一年,里民陶德成重建。明季,邑人迁于县治东郊外二里许。

西岳行祠明时在西郊长堤之外,今迁于龙津桥内龙潭山之麓。

关圣祠在分司旧址。康熙丁未,知县来鉴捐赀建。雍正乙巳年奉旨追封三代公爵: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雍正癸丑年,现任知县张其维损赀重修庙宇。

二贤祠在大成殿之西,今废。

葛公(中选)生祠在河泊矶山顶,今废。

坛壝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与出云气、行风雨者,咸秩诸祀典,理阴答阳,礼莫大焉。历虽非正祀,圣人所以泽无告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志坛壝。

社稷坛在县西灌矶山顶。坛制东西二丈五尺,南北二丈五尺,四出,陛各三尺。坛下前九尺五寸,东、南、西各五丈。缭以墙垣,四门红油。由北门入坛上,石主一丈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坛南正中,去坛二尺五寸,止露圆尖,余埋土中。神牌二,以木为之。朱地青字,高二尺五寸,书县社之神,县稷之神,临祭设于坛上,祭毕藏之。神厨、宰牲房、神库各三间,今俱废。雍正壬子前,令王邦鼐依旧址重建,围以砖墙,坛高三尺,上立石碑为神座。

风云雷雨山川坛旧在城隍庙前,共一坛,牌位凡三,一曰风云雷雨之神,一曰嘉鱼境内山川之神,一曰嘉鱼县城隍之神,俱南向。今三坛移祀于城东枣林嘴,如社稷坛之制。

邑厉坛在县北郊,坛制与社稷同。祭时设本县神位于坛上,岁以清明、中元、孟冬前一日致祭。

乡厉坛在各乡凡十有二所,新设先农坛。雍正丁未年,知县王邦鼐奉旨,建在具东门外官道旁。殿三间,中立牌位,围墙一座,坛在殿前,其纵横、高下尺寸悉遵部式。

耤田四亩,九分坛前,麦气存库。

津梁

广谷大川,凡行旅之经过其地者,非舟梁莫济。况邑当水次利设为先行者,宜修废者,亦不容冺存其名以劝好义者。志津梁。

大渡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岑家渡在县东三里。

丁家渡在县东三十五里。

头陀港渡在县东四十里。

三港渡在县东六里。

上夹口渡在县北九十里。

小洲渡在县北十五里。

夏田寺渡县北七十五里。

田家口渡在县北三里。

汪家舟渡在县北十五里。

龙口渡在县西北三十里。(生员邹国正募设,有节妇邓阿甘,施田三石课八钱,作渡子工食,名曰“义渡”。事载碑记)

六溪口渡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石头口渡在县西南六十里。

谷花洲渡在县西南百三十里。

龙津桥在大西门外,明县尹吴瀚、黄孟经重修。邑人王少湖捐赀佐理。国朝邑民甘伯寀、李玉子、熊圣楚募化重修。

大通桥在小西门外。嘉靖初,知县李玑衡始为木桥,以石为墩,而施巨板于其上。顺治初,典吏陈文奎重修。康熙庚子,市人周儒宗捐赀,鸠众再修。

宣化桥在县东北红硃港。弘治庚戌,知县姜溥建。

梅澥桥在县南门外。顺治初,合邑士民重修。

董公桥在县东七里。邑人李珩重建。

净保侨在净保寺前。元统间,僧绍忠建。

硃砂桥在县东二十里。邑人李滋建,一名东桥。陈白沙诗“谁知万里东桥月,梦破罗浮亦有诗。”盖谓此也。

熟湖桥在熟湖寺东。邑人李天申建。

官桥在县东十五里。知县李夔建。

清溪桥在县东二十里。弘治庚戌,邑人周宾建。

大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舒挢在县南四十里。知县李夔建。

大渡桥在县东南二十里。

坊表

联门关宣教化、表贤达,所以置坊。昔之坊多矣,今无一存者即废,亦不可考。然藉以表章先迹,兴起后来,是亦存名之效也。志坊表(续志)。

承流坊在县门东。

宣化坊在县门西。

兴贤坊在学宫左。

成贤坊在学宫右。

育贤坊、崇贤坊俱在学宫前。

太平坊在左湖街。

迎恩坊在东岭上。

进士坊有七,在儒学门南者为程鉴立;在学宫左者为宋兴文立;在丰义街为李英立;在广贤街者为李田立;在通江关者为李承恩立,继承恩者为李承芳立;在官巷者为李承勋立。

经魁坊为李玑立。

昼锦坊在丰义街,为参议陈宜立。

解元坊在分司左,为李沧立。

科第坊在岳公楼,为举人李田立。

折桂坊在昼锦坊东,为举人古信立。

攀桂坊在居仁巷,为举人孔儒立。

青云坊在广贤街,为举人徐永聪立。

继芳坊为举人程涵立。

世科坊为举人李为臣立。

登科坊为举人李承恩立。

腾蛟坊为举人曾儒立。

起凤坊为举人徐玹立。(以上五坊俱在广贤街)

云梯坊为举人童以明立。

云程接武坊为明之子珪立。(二坊在丰义街)

凌云坊在丰乐巷,为举人龙渊立。

青云得路坊为举人杜福立。

三桂坊为李承颜立。

文奎坊为举人任岳立。

鹏程万里坊为举人杜循序立。

步武联芳坊为举人李为义立。

大司空坊为尚书吴廷举立。

青宫太保坊为尚书李成勋立。

司马亚卿坊、节制三边坊、大柱国坊、四世恩光坊俱为尚书方逢时立。

父子进士坊在承流坊右,为李承勋立。

都宪坊在官巷,为都御史李田立。

绣衣坊在广贤街,为都御史孔儒立。

关市

东关曰东岭,西关曰务门,南关曰左湖,北关曰通江,西北曰丰盈。邑旧无城,故有关,及城设而关废矣。

丰义街在县右。

怀仁街在县左。

岳公楼在县中央,为四街通衢。

广贤街自岳公楼至龙潭山南。

左湖街在怀仁街南,通僧会司。

古桂巷在丰义街南,通山川坛。

居仁巷自岳公楼西琴东书院。

官巷在县治西南,通都宪坊。

丰乐巷在丰乐坊,通社稷坛。

此成化前志所载,以后俱不著名,今存之。

亭榭

邑有亭榭,以资游观,是称别构,虽时有兴废,然前人选胜而成佳丽,后人触景而增啸歌,所以感怀其致一也。志亭榭。

远观亭在龙潭山顶。宋嘉泰间,知县柴景望建,今废。

节文亭亦在龙潭山顶,今废。

后乐亭在平易堂后。知县马炳然建。

仰高亭在龙潭山顶。正统己卯,知县莫震建。

博约亭在仰高亭后。典史倪彬建。

观德亭在射圃。知县吴启文建。

阅武亭在灌矶山。知县马炳然建。

摘星亭在大成殿东,傍有墮石,名“落星”,知县马炳然易今名。(按,摘星亭在殿东,落星池在櫺星门前,相距颇远。续志云:正统间,知县莫震建落星亭,后尹程可登舁石置石博约亭,址将建升星亭,以覆之未果而池塞。顺治十六年,知县郭植复开落星池,移石旧所,岂摘星亭即落星亭。马尹特易其名耶?至学博刘士臣作《落星辨》,且改落星为乐心,尤为迂谬可笑!即升星、摘星亦纷纷多事矣。又按,摘星亭载弘治时志,不可晓。)

采芳亭在摘星亭之右。典史倪彬建。

竹轩在县厅之西。知县莫震建。

晚泊亭在鱼山驿。宋淳熙三年,晁令建。嘉泰四年,知县柴景望重修。江岸倾圮,令朱镗迁立取诗諠呼阅,使使星之句,易名“阅星亭”。

葛仙亭在仙蹟山。

紫微亭在大隐楼前。

铁桥亭在大崖山下,有洗耳泉。

威凤亭在灌石山。明季演武旧址。康熙己酉,知县李世锡建。

望云亭在县署后山顶。康熙戊辰,知县庞颖建,后改名“清音”,非是现任知县张其维重加修葺,仍改“望云亭”。

宝花台在县东受澥里。

跻春台在县治之北隅。知县李元震建。

西湖云隐在西宝湖。邑人李德良读书处。

石室、真静所在大崖山,俱邑人李承箕读书处。

大隐楼在县治北。

竹西书屋俱邑人方逢时建。

翔凤楼在灌矶山。嘉靖间建,今俱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