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职业技术学校

1980年九月,我带着高考的失落,迈进了职业学校的大门。80年代能够读职业技术学校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那个时候职业学校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当时我国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大学升学率不足10%,能够考上职高、职业中专也是凤毛麟角。读职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包分配,等于有了铁饭碗。在80年代有很多人宁愿不上大学也要上职业中专,因为读职校国家不仅免学费,还要包吃包住,所以很多学生挤破脑袋也要上职校。随着时代的变迁,职业技术学校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地位,逐渐成为了差生的代名词。

我就读的WH市第一商业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商业专业技术人才全日制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也是“WH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被誉为武汉商界“黄埔军校”。WH市第一商业学校始建于1963年,至今有60年的建校历史,1983年,老校区从原来的汉阳鹦鹉洲搬迁到现在的汉口江汉北路106号。老校区随着城市的改造发展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渐渐的被人淡忘。过去老校区的情况,现在很少有人知晓,在商校的简介中也没有记录老校区的历史,成为了一段空白点。现在回忆起老校区那段学习生活的时光,依然感到十分留恋,为了不留遗憾,我有责任有必要把那段历史以及读书的经历记录下来,供同学阅读,让后代知晓。

再次来到了鹦鹉洲畔,站在美丽的汉阳江滩岸边,凭栏怀旧,过往的历史一幕一幕,反佛就发生在昨天。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半月以后,接到了提前报道的通知。报道那天天下着绵绵的细雨,乘车到汉阳钟家村,沿鹦鹉大道,进入腰路堤,由于对路况不熟,整整找了两个多小时,在汉阳江滩废弃的船厂旁,看到了WH市第一商业学校的牌子;接待我们的是年轻美貌的班主任严丽霞老师,严老师她很年轻,披着一头乌黑的长卷发,大大的眼睛,十分明亮,像闪烁的星星,椭圆的脸蛋白里透红;嘴唇极薄,透着机敏和灵气;身材苗条中等偏上,衣着朴素但显得端庄,这就是我最初的评价。严老师告诉我们报道分两批,第一批七个人是通过报考成绩,个人档案调阅临时选拔出来的班干部(邓勇:班长,陈晋芳:副班长,杨绍荣:生活委员,饶良鹏:体育委员,江沂斌:组织委员,杨杰:宣传委员,严玲:卫生委员),提前两天报道目的:完善班干部的职责分工,提前熟悉学校的环境;履行班干部的义务,帮助学校打扫教室、寝室环境卫生,负责接待第二批报道同学的寝室分配、生活安排,书籍、物品的发放等工作任务。经过两天的努力,在大家通力协作下,我们完成了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当我第一次躺在学生寝室的铁床上,想起这两天所见、所闻、所感,我从最初报道前的兴奋到后来有一种莫名的失望。学校给我第一眼的印象各方面条件都非常的差,校园比我的中学还小一半,校舍显得非常的陈旧,由于学校在江堤内,遇到大的汛期,学校一楼就会被江水淹没,据说当年刚刚被水淹过,依稀可见学校有些地方一片狼藉;操场上、花园里堆满了淤泥,低洼的地方依然聚着黄澄澄的浑水,学校的一楼教室、学生寝室均有进过水的痕迹,桌椅板凳有被江水浸泡发霉的味道,周边道路泥泞不堪。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宿舍,不足20平米的寝室里摆了五张上下铺铁床,没有卫生间,没有衣柜,仅有一张单人的写字桌,真难想象,十个人住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当时的环境和今天的大学宿舍相比,真是“天上人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心境中,开启了我的商校生活。

70--80年代,学校开设的专业不多,我们那一届学校仅设置了四个专业,“无线电修理,服装裁剪、仓储管理、财会”,仓储管理班设在汉口胜利街分部。我们“簿记”班属会计类专业,学习的内容包含:会计学原理、商业会计、政治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审计学、市场营销等十几门课程。“簿记”班也是商校第一次尝试开办的财务专业,师资力量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有些科目的老师是外聘过来的。

八零届学校招录了两个“簿记”班,我们“簿记”(一)共计55人,男生16名、女生39名,男女比例悬殊比较大,据说这与会计专业的性质有关,会计经常与钱物打交道,女同志心细、安静、沉稳、专注,出错的几率小,更容易上手,更容易驾驭这类工作。财务专业的学习对我来说非常枯燥乏味,记账、对账、凭证、报表周而复始的重复让我倍感焦虑,我喜欢文学,喜欢在阅读中寻找心灵的感悟,在写作中畅游、旅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我们除了完成每天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外,还有一项会计专业独特的技能“珠算”,每一位会计专业的学生“珠算”考核必须达到三级才算合格,否则不能毕业。学校每周都有一次常规“珠算”通级考核,为了达标同学们每天都刻苦的练习,每天的早自习、晚自习都能够听到算盘的噼啪声在教室里回荡,算盘成为了我们的生活“伴侣”,成为了我们的知心“爱人”。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每次武汉商界珠算“达人”大赛都有同学的身影,而且成绩斐然。

商校的生活既清苦而又快乐,虽然我们的学习是公派,吃饭、住宿、生活费由国家负担,每月国家拨款的标准是18元,分摊下来也是捉襟见肘,很多东西还需自理。住宿条件差不用说,一日三餐吃的很清贫,每天十人为一个小组,由食长负责领餐;两盆菜,一盆饭,菜的品种很少翻新,萝卜、白菜、土豆占了主流。记得有一次我们惊喜的吃到了鱼,回到了宿舍,我把当天吃鱼喜悦的心情作为大事件写进了日记。有时候实在不想吃集体伙食,偷偷的跑到校外的小餐馆加个餐,喝上一瓶啤酒,打个牙祭,解解馋。

痛并快乐着,才是人生。学校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很富足,两年来,我们不仅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还收获了友谊,有些同学还收获了一份爱情。在校园里,寝室生活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在狭小的宿舍空间里,故事和笑声回荡在整个楼道,大家躺在床上聊天,分享彼此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我们一起泡面,在蚊帐中打扑克,在宿舍楼下的篮球场上热情奔跑,这些美好的回忆让我们铭记在心,成为了我们商校时光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除了同学间的友情,老师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关怀和帮助,他们不仅仅是我们老师,更像是朋友和家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耐心地倾听并给予建议。每逢节假日老师都会和我们一起互动联谊,这种亲情般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我们倍感温暖亲切。忘不了老师、同学之间真诚的友谊,老师同学之间相处的美妙片段,重叠成美丽的光环,闪耀着人生的七彩。

校园爱情,是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最常经历的一种情感体验。无论是甜蜜的恋爱故事,还是悲伤的分手经历,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回忆。我们的学校在江堤边上,每当夜幕降临,江滩就成为了漫步休闲、恋爱的最好的去处,经常会看到相恋的同学在江滩漫步,夜色的江滩显得那样的和谐、美奂。那时候,同学之间的爱情都是纯真而美丽的。相互仰慕的我们会在校园里暗送秋波,女生会为喜欢的同学偷偷的洗衣服,偷偷交换情书;同学们会聚在一起议论谁对谁有意思,谁拒绝了谁的示好;会通过他人传递彼此的心意,或是面对面地表白,周末会结伴一起回家。每一次的牵手,每一个深情的眼神,都成为了我们的回忆,留在了心底。尽管那段初恋的时光不太长久,尽管毕业以后各奔东西,但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身边的人。

一张有故事的照片

这张照片有40多年的历史,是第一商业学校80届“簿记”(一)在江汉北路校区大门前留下的一张珍贵的班集毕业照,上面的同学是那样的年轻,每一张笑脸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在看到这张照片之前,我总以为自己还年轻,忽略了岁月的脚步,当身边的一道道风景变成了回忆,才发现风景依然在,人已非少年。照片上的同学你们过的怎样,彼此之间还有交往吗?现在应该都退休了吧,如果有机会相见,我们再续前缘!

1981年9月,经学校研究决定我们两个“簿记”班搬迁至江汉北路校区,也告别了汉阳校区的住读生活。江汉北路校区属WH市一商业局干部培训学校,当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校区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仓库,面积很大,有一栋三层的教学楼,其他的都是像仓库一样的平房;这也是我们今后学习的地方,后来经校方通告得知,后期规划,未来两三年汉阳校区整体搬迁过来。我们是第一期江汉北路的建校生,先期的开拓者。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体验,我们不再住读,跟中学时期的学习没有差异,不同的就是周围喧嚣的环境。

那时候的教室是仓库里零时搭建起来的大教室,前后距离很长很宽,由于是仓库改建的教室,光线非常差,坐在后排的同学很难看到黑板上的内容,为了方便学习,我不得不配戴上了眼镜,从此以后眼睛就成了我的装饰,一生的伴侣。在这里我们两个“簿记”班经常会拼凑在一起上大课,相互竞争,相互交流,彼此欣赏,形成良性的互动,这种关系延续到毕业,延续到工作岗位。

照片定格在1982年7月,记忆停留在昨天,把每一个同学的名字记录下来,永远铭刻在我们今天的记忆中。

(名字先后顺序按记忆排序)

男生:杨杰,邓勇,杨瑞毅王一兵,刘英豪,江沂斌,饶良鹏李承友,李小斌,李少宏,张晶秦祖新,黄兵,王建辉,张启志代能杰

女生:卫晓萍,严琳,金微刘晓蓓,雷萍,李惠华,张艳君梅文君,石欣,宴飞,李志英,李琪,周茜,纪卫敏,白玲代丽菊,杨绍荣,纪丽萍,李玲张庆云,徐欣,陈晋芳,鲍玉华王玲,杨茜,雷鸣,罗越,郑涛(差十一个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