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却说女皇自炼石补天之后,天下无事,思柏皇氏、央皇氏二臣多赞襄之功,皆封为诸侯。二臣上表辞谢不允,只得辞朝之国。

柏皇氏为诸侯,治世为而不有,应而不求,居于皇人之山,央皇氏为诸侯,中国大治。四方采访使奏闻,女皇大悦,赏赉加封。

又封大庭氏为诸侯,治其国,天上星辰增耀,山中风出异色,凡五只和鸣于上东平凤山。都曲阜。故鲁有大庭氏之库存焉。奏闻女皇,女皇命使加封。

又封栗陆氏为诸侯,治其国,刚愎自用,朝夕与嫔妃宴乐,有荒国政。

其臣东里子谏曰:“主上自治国政以来,不以国民为念,朝夕宴乐,今一国百姓嗷嗷,主上速宜改过自新,以免灾害!”栗陆氏曰:“孤乃一国之主,有何罪过?汝为臣子,敢辱其君!”怒令武士推出斩之。自此无有敢谏,任其自欲。天下诸侯闻栗陆氏杀谏臣东里子,各相起兵杀入曲阜。士民见主不仁,无一向前迎敌者。众诸侯之兵径杀至内殿,栗陆氏被柏皇侯杀死。众侯奏知女皇以灭其国。

又封骊连氏为诸侯,治政严明整肃;又封混沌氏为诸侯,其国太平,万民乐业。近臣奏闻,女皇屡加封赏。

又封赫胥侯为诸侯,爱民而重事。方是之时,人俱不知使用为作事业,行不知止,坐不知卧,皆鼓舞为游,含哺为嬉。三五成群,昼则出而共乐,夜则息而同眠,饥则相期而食,渴则相邀而饮。莫知作善作恶,无有烦恼之人。其国不劳而治。奏闻女皇,加封进爵。赫胥侯没之日,民咸嚎啕大哭。

又封尊卢氏为诸侯,治政居于嵹台青海西倾山之阳,仰观天地,俯察万物,精明治法,革天下之故而新之,世用始平。其国中大治。奏闻女皇,赏责甚厚。

又封吴英氏为诸侯治政,人民尚少,草木鸟兽烦多,人民多遭其害。吴英氏教民用兵器随身以杀鸟兽,民颇得安。女皇闻知,赏赐加封。

又封朱襄氏为诸侯治政。天下世用初定。忽一日,大降恒风,吹刮飘荡,草木生果皆落不实。朱襄氏不悦,问于群下,有臣土达奏曰:“今地中草木不实,诸果不生者,为恒风吹裂,地气不聚故也。”朱襄氏曰:“似此何以制之?”土达曰:“主公可效太昊帝作五弦之琴,应节引阴气而来,必定阴气降,草木自然无事矣。”朱襄氏闻奏,即令作五弦之琴,成,颁国中,人民习而弹之,果阴气降,群臣定。朱襄侯大喜,重赏土达。女皇闻之。遣使封赏。

又封葛天氏为诸侯治政,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臣贤民良。一日设朝,有三老者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于朝外。葛天侯命宣入,问之曰:“汝等此歌为何事而设?”三老叩首曰:“民等幸逢盛世,一国安康,故作《八阕歌》以庆太平。”侯曰:“何谓《八阕》?”老人奏曰:“一曰《载民》,二曰《元鸟》,三曰《草木遂》,四曰《奋木实》,五曰《谨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是谓广乐。此愚老等少颂此《八阕歌》,以酬我主盛治之德也。”葛天侯闻奏大悦,重赏三老而退,将《八阕》表奏女皇,女皇命使加封。

又封阴康氏为诸侯。其时,天上多雨,莘野之处,水渎不疏,阴凝阳闭,人郁于内,脉理滞下而多腿肿。阴康侯亲出教民通沟渠,以木排于地下,以和关节,以去湿气。于是,民赖得安。女皇闻知,封赏有加。

又封无怀氏为诸侯治政,以道存生,以德安形,民甘食而乐居,怀土而重生,形有动作,心无好恶,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住来。传之曰无怀氏之民,而其国大治。女皇闻知,命使臣赍敕加封不题。

却说女娲氏自接伏羲氏为帝起,治天下八百年,寿九百岁而崩。其臣一十四氏,皆封各处地方以为诸侯,相辅王室,各皆传之子孙,共治天下一万零八百年。继之,炎帝神农氏出焉。

却说炎帝神农氏,乃少典君之子。少典娶于固氏之女名安登,生二子:长曰有年,次即炎帝。母感神龙而生帝于姜水宝鸡,因以为姓。神农幼而灵异,长而齐圣渊懿,身长一丈九尺,牛首龙形,民闻其贤,咸来归附。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代优羲氏之后,益修厥德,建都陈城,迁都曲阜。坐于朝,文武百官朝贺拜舞毕,炎帝曰:“朕蒙卿等推戴为君以摄天下,朕才德不足以王,凡有可为,不惜勤劳,自当勉而为之。”众臣皆曰:“圣上继天立极,人民自安,无劳圣虑!”帝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朕每自思:自三皇以来,继之伏羲之世,俱思及民,朕何敢尸位受禄!今观人民,虽得匹配、居室,而饮食皆禽兽草木之实。此等之物,只可暂饱,岂能久食?若久食此数物,只恐木实不尽,禽兽有尽。食之一尽,则良无食不免饥饿而死矣。朕甚忧之。必得一久食止饥之物,卿等有何长策,明以教朕!”众臣奏曰:“圣主洞明阴阳,幽察鬼神,必知此事,臣等愚昧,不能通达,须得圣主教之。”帝曰:“诸臣且退,待朕再思而行之。”诸臣退出不题。

却说炎帝原纳莽氏名听谖为妻,其天性大贤。神农为帝,遂立听谖为后。帝退朝,入后宫,闷闷不悦。后问曰:“臣民推尊君主天下,此乃至极地位,今见夫君眉头不展,面带忧容,是为何也?”帝曰:“贤卿有所不知:凡为君者,要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方为君职。今民有忧色,朕为万乘之君,岂可独乐哉!”后曰:“忧民何事?教妾知之。”帝曰:“民有大忧,民今不知,朕知其忧,为之虑也。”后曰:“君既先知,代其先备,则民无忧矣。”帝曰:“然今天下之民饥食禽兽木实,朕虑日后食尽而民不免饥饿死矣。思欲救之,未得良法,故此不悦。”后曰:“今天下草木之实,民既采而食之,我主可亲临其地,有食而难化者,即收而种之。若一年出一次或二次,命即收种而藏之,以为一年之计,岂不长久哉!”帝闻此言,踊跃大喜曰:“贤卿之言,金石之论。”

帝寝不安寐,次日黎明早朝升殿,文武两班齐列,朝贺毕,帝曰:“昨者,朕思如何得民有长久之法,寻思一时无计,入见朕后,其见甚明。草木之实,朕欲亲至民间采食之处看其如何,然后收藏之。”群臣叩首而出,各列两旁扈从,帝命排驾,文武百官随驾而行。离城有五里之遥时悠游原野,见小民于草中采食,帝召之而问曰:“汝等所采草实,来年可更有否?”民奏曰:“此几种草实,今年采食一次,来年生者,乃是此草实失落于地,来年复出成草,草上又结实。如此一年一次,止此六七种,俱可充饥。今小民等一日食三餐而腹自饱。”帝命取来观看,其实皆黄壳,内白粒或赤粒者,又有软壳者,又有极细尖角者。帝一一观毕,问众民日:“汝等取去,何以食之?”众民奏曰:“舂去其壳,煮而食之,可以止饥。”帝又问曰:“树木上有结实者,汝等亦采去,此作何用?”众民又奏曰:“树木之实不能止饥,只可与小儿作点心而已。”帝闻民奏大喜曰:“此数种既可食而养人,朕为之取名曰五谷。夫五谷者,黍、稷、蔴、麦、豆也。朕今教汝等,今天收此种,待明年季春之时种于地中,待其出苗,移栽于淫湿之地,用粪以滋之,比往年不移不滋者,定然多结实矣。汝等依朕之言,自今行之,趁时而作,勿致一年失望。”众民皆叩首拜谢去种。命排驾回朝,分遣使臣领旨颁行各处诸侯,令民皆依此法而种。使命领旨告知四方。

天下人民得旨,各各遵依。至次年季春下种,移栽淫湿地,用粪滋浇。

其种出秧,移栽湿地滋浇粪者;一草百粒;不移不滋者,一草一粒,见分彼此。民得足食,万姓欢悦。年年依此法,路傍皆是五谷。争贡神农帝,帝俱厚行赏赐不题。

一日,帝出畋猎,见民栽插辛苦,汗流如雨滴,发叹曰:“盘中之餐,粒粒皆从辛苦得来!”即召民向前教之曰:“尔等可断木为耜,揉木为耒,则尔等不致受此辛苦矣。”农民叩谢,即时回家造之。次后使用,果行其便。帝亦颁示天下,皆依式造用,民大欢悦。此神农帝传万世第一功也。后贤聂夷中读史至此,有诗曰:

锄禾日当午,汗流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