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子与齐景公就东夷古齐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对话。

晏子详细地描述了这片土地上的历代统治者:“昔爽鸠氏居此地,季萴氏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这段对话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东夷古齐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杜预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注解。他提到,爽鸠氏是“少昊氏之司寇”,即少昊氏的司法官。

季萴氏则是虞夏时期的诸侯,接替了爽鸠氏的统治地位。逄伯陵是殷商时期的诸侯,他姓姜。而薄姑氏则在殷末时期统治这片土地。

这些氏族都是诸侯,他们各自统治这片土地,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历史传承。

晏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曾为灵公、庄公和景公三位君主效力,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他的描述可以说是关于东夷古齐国历史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经典论述。这为我们探讨和研究东夷古齐国提供了唯一可靠的第一手证据。

晏子的记述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东夷古齐国从少昊穷桑爽鸠氏、虞夏季萴氏、商代逄伯陵氏、殷末薄姑氏到西周太公封齐的发展历程。

这一过程跨越了千余年,各个朝代的主要氏族部落都居住在这片土地上,掌握着齐国的命运。没有晏子的记述,我们就无法了解古齐国的历史传承和沿革。

文中提到的“此地”实际上是指齐国的疆域。晏子生活时期,齐国的中心腹地位于今淄水流域与弥水流域之间。

这意味着文中所提到的“此地”就在今天的青州、临淄、寿光这一范围区域,这就是东夷古齐国的位置所在。

晏子关于齐国之前身的记载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传递给我们一些重要的信息。

首先,他明确指出太公所封齐国之地就是原来古齐国之地,并且太公继续沿用了古齐国的名字。

这表明在周代以前,这片土地就已经是古齐国的领土,承认了古齐国的存在。

其次,晏子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古齐国产生的年代是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少昊爽鸠氏,大约距今4500年至5000年之间。

这一信息揭示了古齐国的历史渊源,使我们对其发展演变沿革史和朝代更迭部落斗争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晏子的记载还让我们知道了古齐国每个朝代是由哪些氏族部落主宰齐地的命脉。

例如,最初少昊之世是爽鸠氏部落;虞夏时期是季萴氏部落;商汤时是逄伯陵氏部落;殷朝末年是薄姑氏,他们都成为了诸侯,统治着这片土地。这就是太公以前古齐国的发展沿革史。

对于晏子叙述齐地之沿革,王献唐在《山东古国考》中指出:“似乎太公的封地是从薄姑氏接收而来。不过薄姑位于山东博兴县,齐胡公迁都于此……统是齐境,晏子只是笼统叙述……”

这说明太公因于薄姑氏,是“二次安周”,成王为了褒奖太公的功绩,将所得薄姑之齐地“益封”给姜太公。

同时,这也表明殷末薄姑国的势力范围比姜太公故乡齐国的势力要强大,这一点从《竹书纪年》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

综上所述,晏子关于齐国之前身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齐国的重要信息。

它肯定了太公所封齐国之地就是原来古齐国之地,并延续了古齐国的名字。

同时,它也揭示了古齐国产生的年代、发展演变沿革史以及每个朝代由哪些氏族部落主宰齐地的命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古齐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竹书纪年义征》的记载,武王在战胜商朝后削减了商朝的领土并封给了太公。

然而,薄姑氏却因此发动叛乱,武王不得不消灭他们,并将他们的领土全部交给齐国,同时将薄姑氏的君主降为附庸。

到了成王三年,薄姑氏再次与奄一同反叛,最终导致他们的国家被彻底消灭。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薄姑氏的灭亡发生在成王三年。这一事实进一步证实了太公并没有被封在薄姑之都的事实。

实际上,薄姑之都位于今天的博兴东南地区,距离临淄西北方向约五十里。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王献唐的推断是正确的。这也意味着太公被封在了东夷古齐国的领土上。

既然古齐国最初是少昊穷桑爽鸠氏所居之地,我们来看一看历史文献对此是如何记载的。

据史书记载,少昊部落最初居住在穷桑之地,因此也被称为穷桑氏。《山海经》中记载:“穷桑在西海之滨”。

西海之滨指的是渤海西部的海滨地区,即鲁北平原和鲁西北平原东部这片区域。

古代对海洋没有明确的定义,所以所说的东海实际上是指现在的黄海,而西海则指的是现在的渤海。

《初学记》中的二十四徐注提到:“穷桑在鲁北”。《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少昊之墟,古青州之地也”。

《路史·国名纪六》中提到:“爽鸠,齐地,今之青州”。北齐南阳寺的《大齐碑》在记述青州时提到:“爽鸠曾乐于兹所”。

《山海经》一书中还记载:“北齐之国为姜姓”。对于这一点,王献唐的《山东古国考》指出:“彼此比证,不但太公受封以前,其地早为姜姓集团所在,且已早有齐名……”

汉刘向认为,《山海经》是由伯益所著,伯益是尧舜禹时代的人,书中记录了夏代以前的历史。

这一事实说明,在夏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北齐国”,为何称北?可以推测是因为位于现在的山东北部,即伯益隐居的“箕山之阴”,靠近北海(渤海)。

这与在益都苏埠屯和寿光出土的带有“齐”字铭文的古文物相吻合,说明这个“北齐国”就在益都和寿光及其周边地区。

《卜辞通纂》是一部古代文献,其中记载了关于齐国的历史。根据这部文献的记载,齐国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后来被周人灭掉,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但仍然保留了旧有的国名。这与晏子所提到的“太公因之”的说法相一致。

晚清时期,潍县的金石家陈介祺先生收藏了一些商代的文物,其中包括“齐妇”鬲和“齐祖辛”爵。这些文物是从益都苏埠屯一带出土的,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这一发现填补了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对于殷商甲骨文中的“齐”字做出了正确的解释,为多年来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们解开了一个谜团。

这些文物的出土地点在益都苏埠屯一带,说明在苏埠屯附近必然存在一个被称为“齐”的国家。这个叫齐的国家在商代仍然存在,这是有力的证据。

它就是晏子所说的东夷古齐国,也是郭沫若所提到的“齐,盖殷时旧国”。同时,这也是周灭商后,武王所封给太公望的齐国,仍然沿用了原来的国名。

在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出现了“齐”字。关于这个字是代表齐地还是齐国,历史考古学家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

然而,根据益都苏埠屯出土的商代“齐妇”鬲和“齐祖辛”爵的铭文,以及寿光出土的类似古“齐”字铭文的遗物,可以断定甲骨文中的“齐”字应该是指东夷古齐国。

综上所述,关于周代以前古齐国的存在,既有我国最早的古文献记载,如晏子对古齐国沿革的论述;《山海经》对古齐国的记载;又有出土齐国铭文的实物佐证;还有著名历史考古学家的考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周代以前不仅存在古齐国,而且其历史相当悠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