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永乐十六年春。

奉天殿。

“不可啊!”

“皇上三思啊!”

“如此劳民伤财之举,皇上岂可再做?”

“皇上如此穷兵黩武,大明恐将有倾颓之势矣!”

“...”

朱棣刚说完要再次御驾亲征,朝堂立刻炸开了锅,群起反对者络绎不绝。

这在他预料之中,只是没想到这次反对比以往两次来得更强烈一些。

若是别人反对倒还罢了,最可气的是自己那个大胖儿子,当朝太子朱高炽也跟着从唱反调。

群臣以他为旗帜,有了主心骨更猖狂了。

尼玛,老子给你打江山,你反倒来拖老子的后腿?

对待那些臣子,打几个杀几个也就镇住了,自己儿子反对那怎么办?

朱棣气得从龙椅上站起来,双手叉着腰来回踱了几步,真恨不得下去踹那胖儿子几脚。

“你们说说,朕前两次亲征有没有打胜仗?”

“是都打胜了!”

朱高炽低俯着的头微微一抬,小声回道。

朱棣猛吸一口气,压着怒火又道:“既然打胜了,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朕此次亲征?”

他说完看着朱高炽等他回答,却有一个老头儿跳出来反驳道:“陛下,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您御驾亲征,朝廷就得做好十全准备,可眼下国库空虚,实在支撑不起了。”

“万一因此失利,岂不损了陛下您的威严?”

说话的人是户部尚书夏原吉,大明的财政部长。

此人一向谨慎耿直。

他不关心帝王将相建功立业,只关心户部的钱粮和大明的税收。

让他痛痛快快掏钱是不可能的。

有太子反对,朱棣就够头疼的了。

现在大明钱袋子户部尚书也反对,他只能一屁股坐回到龙椅上,掌心不停地拍打抚摸着龙椅扶手上的龙头。

朝堂的气氛陷入了尴尬和肃杀当中。

大家都在等着这位皇帝酝酿怒火,他决定的事情从来都不会妥协,谁劝都没有用。

众官员都低下头不敢言语,更不敢交头接耳。

不过,有一人却急不可耐地站了出来。

“我知道你们这些个文人腐儒。”

“是不是又要说什么仁啊善啊的?”

“皇上御驾亲征加税是给百姓增加负担,那鞑子铁蹄南下,就不给百姓增加负担了?”

“这增加的可不只是负担,还有数不尽的坟头儿呢!”

汉王朱高煦说完抖了抖衣袖,眼神里尽是不屑和鄙夷。

朱元璋虽然平定了四方,但北元逃到草原以后,并没有老老实实放马砍柴春暖花开。

他们每年秋冬都会南下劫掠大明边民,搞得整个北方都苦不堪言。

朱高煦一向是狂热的好战分子,在抗击北元这事儿上他始终和老爹站在一起。

“嗯!”

朱棣看着这个二儿子为自己说话,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才像父子嘛!

反观老大的所作所为,要不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当年很喜欢这个家伙,那非废了他的太子之位不可。

简直就是个怂货窝囊废!

“汉王殿下此言不妥啊!”

有一个一直在闭目养神未曾言语的大臣,突然开口辩驳道:“我大明地大物博,钱粮紧一紧倒也无妨,勉强能够支撑皇上亲征。”

“可皇上已年过花甲,六十多岁高龄御驾亲征古今未有啊!”

“请问是皇上的龙体重要,还是一场胜利重要?”

众臣一听纷纷点头,投来赞许的目光。

“嗯,杨大人说的有理!”

“杨大人所言极是!”

杨荣不愧为能臣,他没有直接否定朱棣亲征的必要性,而是拿年龄说事儿。

六十岁在皇帝这个职业里都属于是高寿了,还活着都属于幸运,您还敢奔袭几千里打仗?

就显得你能是吧?

朱高煦被噎得脸颊通红,嘴里嘟囔着说不出话来。

他再热爱打仗再想立功,也不能说军功比老爹的命还重要,这是大不孝。

这年头,一个王爷若是不孝之人,那将何以立足?何以面对天下人?

更何况,他还有其他想法呢!

“朕身体好着呢,朕仍旧可以披挂上阵亲手杀敌!”

朱棣忍不住站起来冲殿内群臣大声说道,恨不得立马撸起袖子把龙椅举起来证明自己的身强体壮。

杨荣几个大臣禁不住翻了个白眼儿。

怕的就是您不服老,果不其然!

您骑马挥刀倒是痛快了,万一战场上被敌人弄死了呢?万一途中病死了呢?大明岂不是得乱套?

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这种事没少发生。

吴王阖闾牛不牛?被射中脚指头,死了!

刘邦牛不牛?平叛英布造反,中流矢久治不愈,死了!

孙坚年轻时候把董卓打得乱窜,厉害不厉害?在荆州中流矢,死了!

大明永乐皇帝...

不是,如果不听劝,后果很严重的!

“这怎么行啊!”

“是啊,古今未有啊!”

“...”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