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桃花扇桃花笑春风 人才的故事——考试

作者:萧永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04 06:39:26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人才的故事——考试

历史发展到了隋朝。隋朝是短暂而耀眼的慧星王朝,与其他所有的慧星王朝一样具有以下特征:结束了百年或数百年的漫长大动乱;四海归一,空前强大;建立了一套几乎超越时代的、极度先进的管理模式;开国者天赋异禀,英明神武,脑洞大开,爱琢磨,爱折腾;王朝的灭亡是另一个伟大王朝的起点;后来者全面继承了前朝的管理遗产,然后将其埋汰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

隋朝的建立者是隋文帝杨坚。杨坚虚心接受了北魏静帝的禅让,结束了中国长达300年的分裂,勇敢挑起了治理国家的重担。杨坚发现,抢天下与治天下不太一样,阴谋诡计厚颜无耻加上杀人如麻那一套行不通,治理天下这种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人来做,一支高级的专业管理团队必不可少。前朝留下来的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思想守旧甚至是反动,不足以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特别是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帝国疆域版图人口数量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大值,管理压力山大,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将大量优秀人才尽快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是帝国管理的燃眉之急,好不容易抢来的江山因为管不过了而失控,那乐子可就大下了。

泱泱中华缺人才吗?当然不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来没有人认为自己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相反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明珠蒙尘龙游浅水,渴望着得到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埋怨朝廷有眼不识金镶玉。事实上确实如此,别说是两条腿的人才,便说骨质疏松、不孕不育、皮肤病、糖尿病等任何群体,在我国随便划拉划拉都有上千万,想在人民群众中找些管理人才出来不是个事,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找能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干部缺乏的问题很快便能解决。

一方面人才需要施展才华的平台,一方面朝庭求贤若渴大量岗位虚位以待,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僵化,明显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急需架起朝庭和人才间桥梁。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选拔人才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考试——绝对公开、公平、硬核的考试。考试选拔的优越性勿庸置疑,这点用脚指头也能想到。但在隋朝以前的利益集团几乎都不选择,非不能,实不愿,原因很简单:因为考试太公平、太合理,没有发挥灵动性的一面。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公平合理,大家更想要的是超人一等的特权,公平合理只是没有选择之下的选择。因此,这个就摆在明面上的最好的办法硬是被搁置了几千年没人使用,以至于大家都将其下意识忽略掉了,都以为这个办法不能用——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在封建社会,使用哪种选拔制度的话语权掌握在利益集团手里,普通的老百姓没有话语权,说了也没用还讨人嫌,说多了更会惹祸上身,对朝廷的各项规定逆来顺受才能保证岁月静好。

利益集团一般产生在朝代建立的初期,朝廷成立的第一时间会论功行赏,建立利益划分的大框架。皇帝是王朝中最大的受益者和特权者,唯我独尊,拿大头占大份,这份特权还要传给子子孙孙——哪怕是传给缺弦或缺德的子孙也不会传给外人。大臣们也一样,拋头颅洒热血打江山为的是封疆列土多吃多占,没点特权又哪来工作激情。同样臣子们也想一劳永逸,把这份特权一辈辈传下去,让子孙们不劳而获。这样一来,全国的最高层便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利益网:皇帝是利益输送的终端,是盘踞中央的大几居;王公侯伯子男等大小特权阶级形成的一个个的利益集团共同构成一张巨大的利益网络,也在吸取全国人民提供的养分。

在这张网上,大家利益一致目标统一,都想把网做大做牢。但在对人才的态度上,君主和大臣之间分歧很大。君主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希望把帝国治理好,把一些更重要的岗位给更合适的人,以便顺利实施国家的战略擘划,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合适的人不一定是大臣,君主太了解自己的大臣,敢跟着造反的大多数骄横跋扈野蛮粗鲁,只顾个人不顾集体,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利益不顾纪律,杀人没问题,管理则很扯,把重要位置交给这些人甚至会起反作用。因此皇帝想给大臣们一笔丰厚的费用进行买断,鼓励臣子们退出干部序列,主动让贤给专业人才,既好聚好散,又利国利民。

臣子们看不上皇帝给的养老费,大家清楚有权了不愁没钱,占着位置才能利益最大化,一顿饱和顿顿饱还是分的清楚的,我为朝廷流过血,我为朝廷立过功,躺在功劳薄上吃老本多爽,为什么要把职位让给老百姓?为什么要去跟一些平头老百姓公平竞争?更何况竞争的还是自己应得的东西!每当皇帝提出用人制度改革时,大家都会很愤怒,劝皇帝做人要厚道,不能过河拆桥忘了初心,当初创业时患难情义生死兄弟,发下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现在想想重用新人我们也支持,但为什么要从我们手里拿走权力?你要求我们发扬风格,那你家的特权肯不肯让出来?你家的皇位能不能让大家公平竞争?天下财富你拿大头了我们捞点油水也不行吗?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

大臣住咬住了关键岗位不撒口,皇帝一般不会采取什么太过激强硬措施。强行换人是断了大臣们的财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真要皇帝敢大范围换人,大臣们肯定会撕下忠君爱国的面具跟皇帝较真,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换个新皇帝不是没可能。

面对群臣的压力,为了日子过的下去,绝大多数帝王会选择妥协让利,息事宁人,允许大臣及其家族霸占大部分高位,由着他们任人唯亲,通过考试全面公平选拔人才的方式自然无法推行。这中间的皇帝和臣子没有什么高下对错,只有站位不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谁也没有资格站在道德至高点讨伐别人。

而杨坚为何能实行了公开的考试制度?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经济基础。隋朝以前,生产力极低,加上战乱不断,人们对精神生活、民主人权、公平正义和言论自由等没什么需求,百姓的最高理想是每顿都能吃饱,如果能甩开腮帮子撩起后槽牙吃肉便是人间天堂,用来笑话穷人“皇后娘娘有满满一屋吃不完的夹肉饼”的梗并不完全是虚构,比如纣王炫富的标志是建肉林蓄酒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多数青少没有接受过专业文化教育,早早便辍学打工补充家用,大家都是半文盲或纯文盲,有资格学习和参加考试的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其实也是在富贵人家选来选去。杨坚时期,我国经济经过了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发展,以生产工具发展水平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好些家庭有了闲钱,送孩子去学校读书识字,有些聪明的孩子还学的有模有样,这也为文化考试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二是思想基础。在隋朝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北有魏齐周,南有宋齐梁陈,征战不休,人才急缺,朝廷随时可能颠覆,生存发展刻不容缓。一些比较开明的君主发现门阀氏族中的人才已经不够用、不好用,发现高手在民间,从民间挖出来的人才物美价廉经济适用。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地方建立了早期的科举制度试验基地,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相关经验迅速在中华大地推广,学子不问成分出身,只要有能力朝廷便给官做。经过一段时间推行,学习型干部、平民干部不再是新生事物,人们接受了其存在,传统的血脉观念逐渐淡化,读书人凭考试当官的思想已渐渐为世人接受,科举考试正规化在思想方面只差临门一脚,建立科举制不再是标新立异,只需顺势而为。

第三是军事基础。推行科举考试的最大阻力来自大臣,而杨坚不会顾虑大臣们的想法,不会为了让大臣高兴而自己不高兴。杨坚打仗出身,篡位上台,掌握着全国最庞大的军队,全国数他能打,其它势力加起来也干不过他。杨坚身边没什么平起平坐的帮手,帝国没有开国元勋,除了老婆,杨坚身边没有任何人跟他有叫板的资格。杨坚可以由着性子做事,谁不服了直接捅死。杨坚更有实行科举考试的决心,他见过了太多的国家因为弱小被欺压被灭亡,太多的皇帝被赶下皇位被杀被辱,他本人就欺负死了不少小国皇帝,将国家做大做强已成为他的执念,他不会为了什么氏族门阀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搭上自己的老命,任何阻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人都是在阻挡国家复兴、是在要他的老命,他不介意处死任何人。

在历史发展到了这个特殊阶段,在杨坚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横空出世,并迅速全面推广落实,似大江一发一收,统治了人才选拔界1500年,直至封建社会结束而寿终正初寝。

这种制度叫作科举制。科举制简单来讲便是利用考试选拔人才。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亮明了规则,所有人不分穷富美丑贵贱在同一个平台上、同一个规则下竞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不用打嘴仗,不用搞什么测评察举征辟这些人为因素很大的东西,行了让,不行了让,不用打嘴仗,有本事去考场上使去。

为了使科举制度切实发挥作用,杨坚亲自主抓,对科举进行改良,将考试的基本形方式改为“试策”。试策即论策、策论,出题者提炼出国家当前管理经济军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题目下发,要求考生通过论文形式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借以考察考生的文字功底,管理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时政敏感性。这种考法相当猛,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直接上硬菜,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玩虚的没用,地位、权势、颜值流量都不起作用,唯一起作用的只有学识、见识,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必然也是拿来便能上手的高端管理人才。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