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第22章 请教

作者:未来三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2 21:09:25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魏琳能对自己的想法有兴趣,李秀宁很开心。

“我是这样想的,魏大哥。”

“日谍不是租界的那些日本侨民,我们只需要看他住在哪,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就能知道他的身份。他们都是隐藏在普通人之中,甚至很多都装作我们华国人。”

“要找出他们,很难。只靠我们两个,或者再多几个人,都很难做到。”

“所以,我们可以发动更多的人给我们提供信息。然后我们在分析过信息之后,找出可疑的人物,再去验证。”

“要发动大众,肯定会引起注意。所以我们需要掩饰这个行为,为这个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

“目前我能想到的,就是成立一家报社,以报纸报道的需求为掩饰,来收集信息。”

“我记得我爸说过,我有个族叔在申报馆工作。前期我们可以去请教他,了解报纸的创办流程之类的工作。”

短时间之内,李秀宁能想到这么多,还能讲得明白,让魏琳很是惊讶。

前面她说到自己在教室里坐不住,不太想继续上学,还当她是学渣忍受不了教室的枯燥。

直到刚才了解了她在电讯方面的自觉成才,现在又被她思维分析震撼,魏琳才明白,这哪是学渣,分明是学霸!在教室坐不住,那是因为她已经学到该学的知识,再坐在教室,只是在浪费时间。

“秀宁,你分析得很好!”

“我支持你的想法,我们就办报社。”

“谢谢魏大哥。”自己的意见得到认可,让李秀宁很兴奋。

“魏大哥没事的话,不如我们这就去找我那位族叔。”

得,还是风风火火的做事风格。

魏琳欣然同意李秀宁的提议,两人调头向申报馆走去。

申报馆在山东路与汉口路的交叉路口处,距离福慧商行不算远,步行只用十几分钟就能到达,那是座五层带有新古典装饰风格的欧式大楼。

进门一层是印刷厂,刚进去,就能听到机器轰鸣的声音,工作人员都在忙碌,急匆匆地来来往往,没人管魏琳和李秀宁他们。

两人注意来报馆办业务的人,都是直接上楼梯去二楼。于是两人也跟着一起来到楼上。

二楼大厅中,许多张办公桌排在那,各人办理各自的事情,人声鼎沸中又互不相扰,好不热闹。

“二位好,不知二位到我们报馆来,是有什么事情?”

有报馆工作人员见魏琳和李秀宁站在大厅中间,不去办具体业务,只是四处张望,知道他们是第一次到报馆来,不熟悉业务流程,便迎过去问他们。

魏琳看向李秀宁,到这里,是来找她的族叔,他不知道她族叔叫什么名字。

“你好,请想李公树先生在不在。”

“你们找公树先生呀,他不在这边的。”工作人员的回答给两人泼了瓢冷水,不过没等两人失望,又给他们指出新的方向,“你们出门,沿着路向北走,到了南京路就是。就在南京路上,大陆商场的三楼。”

知道了确切地址,两人道了谢。离开申报馆后,步行二三分钟,重新回到南京路上,路边正是大陆商场。

登上三楼,没等找人询问,先看到了一块醒目的招牌——《申报》流通图书馆。

“应该是这里吧。”魏琳猜测着说道。

只看图书馆的名字,就知道它与申报馆有关系,想必就是他们的目的地。

“我去问问。”

说着话,李秀宁先走进门。

“你好,麻烦问一下,李公树先生在不在。”

柜台后面,正在埋头看书的管理员闻声抬起头来。

首先引人注目的就是他颌下蓄着的巴掌长、茂密的胡须,再就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诚挚坚定,望上去便让人觉得心安。

“我就是,你们是来借书的?”

李公树的眼神中透出欣喜。

图书馆是他向申报馆老板史良材提议,在史良材的资助下建立起来的。李公树创建图书馆的宗旨是,“以改良业余生活,灌输常识,引导失学之成人与青年对读书发生兴趣,增进其工作之技能与服务之效率”。

流通图书馆,不只是借书,更是指导人读书,帮助人读书,告诉人在空前的国难时代,应该读些什么书,必须读些什么书的这样一处场所。

正是基于此宗旨,哪怕身为馆长,李公树也不会坐到办公室里悠闲。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亲自到前台来,帮着年青人找书,与年青人交流,告诉年青人要如何读书。

现在,有年青人主动找上门来看书,李公树当然非常开心。

“叔叔好,我叫李秀宁,家父李永福。”李秀宁恭恭敬敬地向李公树深鞠一躬,介绍她自己。

“你是永福哥的女儿?”李公树惊喜地叫了声,“快,快到里面来。”

说着话,引领魏琳和李秀宁去了里面,他的办公室。

让两人坐好,先问过李永福和梁慧茹的近况后,这才问他们的来意。

魏琳讲起他们要办报社,来向他咨询办报社流程的事。

李公树没加思索,直接回答,“你们要想办报社,流程倒是简单。比如说你们就在这报馆街办,只需要去福州路巡捕房,找一位专管报社的陆翻译,在他那儿备案之后就可以。”

“在这整条街上,集中有好几十家报社。印刷机、油墨、纸张等,相应的各种配件也都容易找到。”

“但是这报纸,办起来容易,想生存下去,就需要有一番经营之道。”

“你们两人,在这方面有准备吗?”

魏琳和李秀宁互相看看后,向着李公树,一起点头。

他们成立报社,有港岛救助会的支持,其实不需要谋利,只是为了有一个掩饰身份。

有了这个掩饰身份,能方便他们搜集各种信息,从而找到隐藏日谍的线索。所以报社只要能勉强生存,不被人怀疑即可。

“行,既然你们有信心,我也不阻拦你们。年轻人,有做事的信心,很好!我在年轻时也做过不少事,其中也有失败的时候,不过这才锻炼了我整个人。”

“不要怕失败,失败了再来就是。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只要坚持,成功就肯定会来到。”

对着两个年轻人鼓励一番,李公树突然以手抚额,满脸愧意,“失礼,失礼,还未请这位小兄弟介绍一下你自己。”

听完魏琳的介绍,知道他是海外留学归来,毕业于剑桥大学;李秀宁也是港岛大学的学生,虽然没再继续就学,她的学识也足以毕业,只要她愿意,回校参与了考核之后,也是正式毕业生。

了解到二人的信息,李公树就起了请二人到他创办的业余学校去兼职授课的想法。不需要多了,每月能去讲一两课也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